Can America’s “Re-Industrialization” Succeed?

<--

作者: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不久前,笔者去美国访问参观了不少美国制造业企业。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下,重新被“装备”起来的美国制造业企业能否担当重整美国经济的大任?笔者认为,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制造业的破旧立新,短期内仍然需要依靠传统产业优势扩大其出口,将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美国仍会采用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维护“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企业在赴美投资前,必须认清此轮“再工业化”的实质。

  应该说,自2009年11月,奥巴马就开始强调“再工业化”战略,摆脱对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依赖,重振制造业发展,回归实体经济,以此重整美国经济,希望通过“再工业化”挽回这场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并扭转美国经济所面临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问题。这显然离不开美国内外市场的配合。因此,针对国内市场,美国采取减税、增加流动性等政策组合拳来激活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活力;针对国际市场,则促进美国产品大量出口和价格竞争力提升,改善美国企业和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这次在胡锦涛主席率领的中国访美阵容和中美商贸合作协议中,都能看出美国政府在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关系上所渗透的美国“再工业化”思路。

  从笔者前一阶段去美访问的见闻来看,美国政府推动的“再工业化”战略,并非简单地将自己在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召回美国,重起炉灶,做和中国企业一样的东西,而是在政府支持下实现国内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吸纳更多的美国人在制造业就业。这种“再工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过,除了美国汽车业依然还保持一定竞争力外,大部分制造业已经失去昔日雄风,虽然“再工业化”的“春风”遍及各个产业的角落,但是产业扩张依然因为转型成本昂贵等不利因素,无法快速复苏。有的行业在这次危机后,可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整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美国期间还注意到,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目前并没有积极花高成本开拓新能源动力汽车,而很多地方财政状况的恶化使政府在帮助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一些财政状况较差的地方政府正设法吸引中国民间资本去那里投资。

  因此,目前来看,美国“再工业化”,并不会有大刀阔斧的变化,短期内美国仍然需要依靠传统产业优势扩大出口。美国政府必然从“再工业化”战略布局的角度,结合“再平衡”要求,讨论美中双边贸易与投资等问题,甚至会要求中国开放更多市场,进口更多美国工业产品,就像当年要求日本开放国内汽车等市场一样。中国企业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必须认清“再工业化”的实质,尤其是中国先进的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选择在此时进入美国市场,在考虑投资成本的同时,更要考虑长远战略。中国企业应该看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新一代产业革命的迹象,新型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效应要在若干年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过早进入美国市场在这些领域配置太多资源,很有可能成为“先烈”。

所以,从中长期来看,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能否帮助美国真正走出危机的低谷,关键就要看美国能否再度发挥自己国家具备的“创新”能力。一旦现在“滞胀”后遗症加剧,美国各级政府入不敷出的问题日趋严重,美国现在看上去非常“务实”的“再工业化”战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恶化到美国政府还会采用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来维护“再工业化”战略。那么,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会因此而付出沉重代价,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会因此再度面临崩溃的风险。▲(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