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S Relations in a Freeze

<--

美国是否正在改变对华战略,近来成为国际战略学界的焦点议题。种种迹象显示,呼吁对华强硬、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在美国政界、学界和传媒界,正越来越有市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无疑令人倍加关注。

半年多来美国学界围绕对华战略的大讨论,举其要者,按照时序,有三大论调:沈大伟的「中国崩溃论」、外交关系学会的「改变战略论」和蓝普顿的「临界点论」。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3月6日在《华尔街日报》刊出长文,提出他的「中国政治经济崩溃论」。时值中国全国两会在京召开,而沈大伟一向被视为知华派、亲华派学者,此论一出顿令各界为之愕然,围绕这一中国面临经济政治崩溃论调,美国各界随即展开为期数月的重要辩论。其间,美国亚洲协会负责人及澳洲前总理陆克文曾公开斥责沈大伟「胡说八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研究机构,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4月份发表一份特别报告《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大战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与沈大伟的崩溃论不同,这份报告强调的是中国威胁论,认定「未来数十年,中国代表着并将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者」, 「北京和华盛顿之间长期处于战略对抗的可能性很高」。这份特别报告的作者是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布莱克威尔(Robert D. Blackwill)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什利·特利斯(Ashley J. Tellis),报告的研究小组由来自智库、学界、企业、媒体的43位专家学者组成,沈大伟赫然在列。

这份报告的重点在于,呼吁美国政府改变现行对华政策,以应对中国经济和军事扩张对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利益所造成的危险。该报告针对「中国取代美国称霸亚洲的大战略」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制定政策推动美国经济更强劲增长、签署把中国排除在外的新亚洲贸易协定、推出更严格的对华科技出口政策、建立与日韩印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台湾更亲密的战略关系等,并呼吁在亚太地区部署更大、更强有力、更活跃的空军和海军力量。

5月6日,被中国官方学者称为「知华派」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教授兼中国研究系主任蓝普顿(David M. Lampton),发表「临界点论」。曾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的蓝普顿在卡特中心举行的世界中国学论坛首届美国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认为,「不幸的是,自从2010年左右开始,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中关系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正在接近。我们各自的恐惧比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超越我们对双边关系寄予的希望。我们正在看到对以积极为主的美中关系的一些关键的根本性支持受到侵蚀。」

他强调,「美国政策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精英派别与民众也把美国看作是阻止中国获得应有国际地位的一个障碍,而且没有对北京维护国内的稳定提供帮助。」忧虑美中关系进入「严寒」,蓝普顿并非唯一的学者。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随后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专栏文章也认为,自从尼克松1972年踏上对华破冰之旅以来,「两国间的互信和乐观情绪鲜有降到如此低谷之时」。

纵观中美建交30多年来,美国战略学界,根据其理论主张之不同,一向分为理想主义(以推广自由民主价值为考量)和现实主义(以掌控国际权力为考量)两大门派,而根据对华政策的急迫度,又可分为攻势主义、守势主义,攻势理想主义、守势理想主义(又称为新自由主义),守势现实主义和攻势现实主义,因而构成了美国战略界对华政策的四个象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把中国经济、政治整合到现有国际秩序的新自由主义论调与阻遏中国发展的守势现实主义论调交替出现。但是,在2008年之后,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中国崛起不可阻挠,美国学界、政界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无论是对中国没有成为美国「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感到失望,还是忧虑美国在亚太利益受到威胁,短期求成的态度在对华战略渐居主导,攻势理想主义和攻势现实主义因而得以并进。其中,攻势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性学者米尔斯海默所推崇的「离岸平衡」更是一时得令,直接影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操作。

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加快重构,令美国精英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急切之情愈发炽热。2015年3月,在英国带头倒戈、诸多盟国跟进之下,美国阻碍无效,中国主倡的亚投行筹建工作顺利推进,并在6月底签署正式章程。亚投行的成立,无疑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里程碑。毋庸置疑,「一带一路」是对整个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台湾政论家南方朔更称之为欧亚大陆的「东半球思维」对美国主导的「西半球思维」的冲击。而在南海问题上,西方战略学者曾经构想过种种的可能出现局面,但是从未有人想到,中国可以凭借高超领先的工程技术,在美国的眼皮底下快速地推进完成南海人工造岛,实质改变南海的战略态势。

2015年上半年,当美国将这个问题提至中美关系的核心议程并加大施压力度,南海战略新格局已然定格。亚投行成立和南海人工造岛,对美国战略学界形成强烈震撼,这恐怕是引发当下对华战略大讨论的一个重要背景。不论是美国财长还是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都承认,那种对中国崛起而美国没落的忧虑在美国内部越来越强烈,忧虑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流失,忧虑全球贸易规则制订主导权的丧失。更重要的背景是,美国政治已经进入选举周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方参选人的消费对象,曾任国务卿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更是炮火全开。

这种忧虑不仅宣之于口,更付诸行动,美日安保指引的修订,TPA在奥巴马的力推下获得通过,日本参与美澳的「护身符军刀」军演,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访美获得高规格礼遇,从安全到经济,从日本到台湾再到澳洲,美国正在加紧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

对于中美关系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重重考验。北京决策层自然点滴在心头。今年5月底推出新国防白皮书,6月初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访美,6月底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北京一系列的举措,在在戮力增信释疑,希望妥善管控和处理中美分歧。

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与中美建交几乎是同步,而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国策,正是从战略上选择加入了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即使在整个开放过程中不断受制于西方,中国所追求的不是在国际体系外挑战它,不是要脱离国际秩序「另起炉灶」,而是力图在国际秩序中寻求发展空间,力图在整体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之势越来越清晰、明确,同时也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诸多国际组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宣导的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主动为世界提供公共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也是一种寻求与中国能力相适应的国际空间的努力。

中美关系的大方向如何变动,中美之间如何博弈,端看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美之行。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