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Thought in US Strategy Regarding Taiwan

<--

美國在與中華民國斷交四十年後,因國際形移勢轉與權力布局,對台灣已逐漸開始有新的戰略思考,此一政策基調之調整,目前仍屬慢速的現在進行式,我們政府及參與總統大選的各個外交政策團隊,誠不可忽視。

自清朝末年,從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倡議「門戶開放政策」,要求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到老羅斯福總統同意退回《辛丑條約》庚子賠款的溢收款項,協助創設「清華學堂」,並遣學子赴美留學,美國採取有別於其他列強的對華政策。對於貧窮孱弱,落後無知的中國,美國始終存有些許「濟弱扶傾」的情懷。直到小布希總統時期,還寄望將中國納入全球秩序結構之中,扮演「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

然而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並沒有因為半世紀前開始的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逐漸走向政治自由化的體制改革。近十年來,尤其在習近平擔任領導人之後,在「黨管一切」、「定於一尊」的統治邏輯下,中國更不願做「維持現狀的強權」,美國試圖「和平演變中國」的戰略確定失算。

在政策圈、學術與新聞界就美中兩強是否真正進入「新冷戰」,仍在熱烈論辯時,大家卻難否認現在的中國絕不是過去的蘇聯。蘇聯雖稱超級強權,但軍事強、經濟弱,而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化與網際網路,使得上個世紀冷戰的「圍堵政策」難以複製。習近平雖然說過,中國不輸出革命,也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但從亞投行到孔子學院,從一帶一路到南海造島,卻還是「折騰」了美國的霸權地位。

台灣,全球華人政體實行民主的產地,中國大陸絕不放手的福地,解放軍對外兵力投射的要地,於是被當今的川普政府(以及若干政學界)刻意地挑選,近以遏制,遠以促變共產中國的首選標的。

「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的中國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美國副總統潘斯去年的中國政策演說,隱喻了美國對台政策的新認識基礎。保有台灣的民主實踐與存續發展的生機,不使台灣在北京國際外交打壓下折服,在台海軍力嚴重失衡下危殆,在大陸網路、宣傳、心理等政治作戰下生亂,因此成為美國對台的新政策指導。

在國會參眾兩院兩黨議員高度支持,並通過諸多友台法案之外,行政部門的組合拳包括:雙方國安顧問在華府會晤並約見我南太邦交國大使,國務院啟動多項以印太區域架構為基底的合作計畫,國防部支持軍售、軍艦例行性航經台灣海峽、主動公布國軍在美受訓訊息,以及主動表達願意協助台灣防阻境外勢力影響選舉過程等。

或為保衛台灣民主的理想善念,或為整體印太戰略的先行試點,或為與中國網路攻防的練兵場域,目前美國萌發的對台政策的重檢討,應皆是美中長期戰略競爭的自利作為。我們如因總統選戰激烈,而解讀為美方刻意偏袒某個陣營,可能只見其術,未參其略。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