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ma’s Anxious “Sputnik Moment”

<--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二○一一年國情咨文,可謂是一篇歷來首次露骨地顯示美國強烈焦慮感的總統咨文。他說,半世紀前,蘇聯發射史上首枚「史潑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震驚了美國,最後美國以首先登陸月球超越了蘇聯。歐巴馬說:現在正是美國這個時代的「史潑尼克時刻」。

歐巴馬口中的「現在的史潑尼克」,指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與印度,以及「已經改變的世界經濟規則」;至於因應這「中國印度尼克」的方法,歐巴馬指出,美國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只有在所有政黨撇開政爭戰火,群策群力,才能解決。這篇咨文隱約有一主軸,那就是:如何以美國引以為榮的政黨民主制度,去勝過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強權。

美國正在衰退,這是此篇國情咨文取名「贏向未來」的潛台詞。歐巴馬在演說中四次提到中國在教育、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提醒美國人民不能落後。他又說,南韓家庭上網比美國更方便,歐洲及俄羅斯在公路和鐵路方面的投資超越美國,中國正在建造更快的火車和更新的機場,連全球最快的電腦也落在中國。在歐巴馬眼中,南韓的教育體制也優於美國。這就是歐巴馬描繪的「現在的史潑尼克時刻」。

未曾有過一篇美國總統咨文,流露出如此強烈的焦慮感。相對於此種「現在的史潑尼克震撼」,美國眾議院首次以兩黨議員在議場混坐,共同聽取歐巴馬總統的新年國情咨文。一向以來,民主共和兩黨各據議場一邊,象驢分明;總統宣讀咨文,執政黨的一半起立鼓掌,反對黨的一半面無表情地坐著不動。但在土桑槍擊事件後,中間團體「第三條路」建議在國情咨文之夜兩黨混坐,以回應美國社會對政黨合作的期待。這是第一次,但不知有否下一次。

美國國勢衰退,與茶黨掀高的仇恨政爭同為引起焦慮的嚴肅問題;在歐巴馬及有些美國人眼中,這已威脅到美國能否「贏得未來」。

歐巴馬說,朝野政黨應當相互尊重據理力爭,但治國則是各政黨的共同責任。在咨文中,歐巴馬第五次提及中國,卻未點名,他說:「有些國家沒有這個問題(政黨爭論),中央政府要開一條鐵路就能開成,不管要剷平多少住家;如果不希望壞消息見報,就不會有人寫。」

接著,歐巴馬似乎說出了他對兩種制度對比的兩種矛盾感受:一方面,他有些憂心而指出「雖然美國民主有時可能讓人感到混亂與挫折」;另一方面,他也表達了自信與堅持而說:「但沒有人會想和其他國家交換制度。」

歐巴馬的焦慮與福山的焦慮可以相互印證。福山以「歷史終結論」知名,謂民主自由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此後不可能有超越者,故而歷史至此已告終結;近年他卻對美國民主體制的表現深以為憂。在美國陷於黨爭,而不知能否正確有效回應「現在的史潑尼克」的時候;中國卻恃其「社會主義體制的特點與優勢」(胡錦濤語),大放其「史潑尼克」。

這是美國的難題,甚至也反映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難題。蘇聯當年領先發射「史潑尼克」,但「史潑尼克」的紀錄卻不能改變後來蘇聯整體政經體制的傾覆。正如歐巴馬所說,在自由民主體制下的人民,「沒有人願與其他國家交換制度」;即使面對「現在的史潑尼克」,也不願意。但是,難道民主自由體制,就一定要走上「象驢分明」或「茶黨模式」,而注定就不能勝過「社會主義體制的特點與優勢」嗎?

經過一夜混坐的美國民主體制,如何面對這個「現在的史潑尼克時刻」;不但美國人在看,全世界也在看。因為,這不僅是美國民主體制的大試煉,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的大試煉!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