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the Money Trail

<--

奥巴马内政展望:“追踪钱迹”

[于时语] (2009-01-19)

加沙武装冲突日益恶化,奥巴马却始终保持“震耳欲聋的沉默”(英国《卫报》4日评语)。对比孟买恐怖案期间奥巴马出头高声喊话,奥巴马班子现在“不干扰现任总统外交政策”的解释,明显只是遁词。

这证实笔者日前的评论(见《联合早报》2008年12月30日):渲染一时的奥巴马伊斯兰政策,无法违背美国内政现实,尤其是政治捐款的犹太裔“大盘”。

奥巴马当选的历史性意义,一半黑人血统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自从罗斯福总统新政以来,白宫权力即将出现最大的扩张:在当前经济危机有向大萧条演变的威胁下,凯恩斯主义卷土重来,在各项救市、救援汽车工业和其他大手笔经济刺激计划下,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会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捐款优势让奥巴马选胜

借用《华尔街日报》1月5日社论的题目,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仅仅次于二次大战的全部费用。这里还要加上奥巴马的其他社会改革计划,尤其是医疗保险和公共教育,都牵涉到巨额开支和政府权限的扩展。笔者因此数次断言内政才是奥巴马总统的施政重点。借用中国文革语言,不妨说在奥巴马政府下,内政是个“纲”,外交只能是从属于内政的“目”。

那么又如何分析预测奥巴马政府的内政走向呢?

笔者因此想到新年之前以95岁高龄寿终的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费尔特(W Mark Felt),他是水门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深喉”,当年指引《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穷追猛打的关键指示,是“追踪钱迹”(follow the money trail)。

  这一名言,完全可以用来预测白宫新主人的内政走向,尤其是奥巴马“新新政”牵涉到天文数字的财政新开支和减税。

  根据原布什总统“超级师爷”卡尔•罗弗在《华尔街日报》上的马后炮,奥巴马的当选,也可以按照“追踪钱迹”原则事先推定:他击败麦凯恩,关键在于选举花费上史无前例的巨大差额,达到了2亿5000万美元之谱。在奥巴马从共和党手里赢去的几个关键“战场州”,其宣传开销是麦凯恩的一倍半到七倍。

  其实麦凯恩在相当程度上是“作法自毙”,遵循自己促成通过的公共资助选举经费法案的限额。而奥巴马却食言而肥,违背诺言而靠巨额私人捐款建立了绝对的美元优势。在初选中,奥巴马靠的也是后来居上的筹款优势,而压倒了至今尚欠大笔选债的希拉里(希拉莉)。

民主运作离不开金钱

  这里的现实是民主制度的运作离不开金钱,尤其是卡尔•罗弗断言2008年大选意味麦凯恩多年努力推动的公共资助竞选体制的事实终结。政治捐款的筹集,更加成为政党和政客们的“生命线”。

  就以围绕奥巴马班子的新闻为例,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森因涉嫌以批准建设项目换取政治捐款,而放弃商务部长提名。《纽约时报》则于1月4日报道:希拉里作为参议员帮助通过议案,使纽约州某发展商获得大笔减税之后,克林顿基金会立即获得该发展商10万美元捐款。

  就是新近企图“拍卖”奥巴马参议员空缺的伊利诺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图的主要也是政治捐款回报。

  在商业社会中,政治捐款遵循经济规律,极少有利他主义的傻瓜会捐助损害自身利益的政客和政策。起关键作用的捐款“大盘”更是如此,华尔街便是典型。

  美国的亮点是数百年来通过政治透明度、舆论多样化和司法独立而演化形成的开放体制,制约过度的金权。但是在“游戏规则”内,前面所说的权钱交易,或曰“买票入场(pay to play)”还是有极大的活动空间。

  理查森虽然放弃部长提名,仍然可以稳作州长,希拉里的国务卿提名看来也不会为克林顿基金会捐款案动摇。就是臭不可闻的布拉戈耶维奇,也老着脸皮赖在伊州州长位置上。

将有更多“钱迹”可追踪

  另一个明显现实,是政府开支和对经济活动干预的扩张,为执政党扩展“游戏规则”之内的权钱交易提供了相应的机会。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带来半个世纪的民主党政治优势,决非偶然。奥巴马更大手笔的“新新政”,为民主党带来同样的“买票入场”丰富机会。

  当然,奥巴马打出“后党派”的旗帜,但是不仅他的上台和连任,他的施政更离不开民主党机器和人马。因此他的天文数字经济刺激和社会改革计划,不会违背扩展民主党财源的宗旨。

  例如汽车工人工会的大笔政治捐款,几乎百分之百给了民主党。这决定了两党对救援三大汽车公司的态度,因为共和党议员们清楚,救助汽车的亿万美元,相当部分最后会流入民主党的捐款箱。

  国会共和党势力对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反对声浪近日明显上升,也是出于这种认识。

  以笔者之见,美国新政府的施政重点,是将民主党的“恩惠”从下层社会向中产阶级延伸,从而扩大民主党的财源。医疗保险改革因此会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奥巴马的其他内政计划,也可以从“追踪钱迹”得到类似启发。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联合早报网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