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ma Being Pulled Along by Israel and Iran

<--

國際專欄─歐巴馬被以、伊拖著跑

以色列與伊朗就像是拖扯著美國的兩頭猛犬,牠們不僅把美國的外交政策拉扯到不同方向,甚至還彼此叫囂打鬥,令歐巴馬政府頭疼。

 這個美、以、伊三角結構,雖然已經存在十幾年,但是近幾個月來,三國各自的選舉結果將改變此結構。首先是上周以色列選舉,最後要由誰來組閣現在還不明朗,但無論是前進黨的李芙妮或是聯合黨的納坦雅胡,對抗伊朗以及其所支持的真主黨、哈瑪斯的態度則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主黨與哈瑪斯的火箭還僅僅造成恐慌,但是伊朗的核子武器,則是令每一個以色列政治人物夜不安枕的恐懼;各國對伊朗核武發展速度估計不同,但是特拉維夫的伊朗核子倒數鐘可是最快的。在布希政府晚期,以色列知道美國不可能再發起另一場對伊朗的反恐戰爭,於是轉而要求美國提供可以打地下掩體的「碉堡炸彈」、空中加油後勤,以及飛越伊拉克領空的許可,自告奮勇去攻擊伊朗的核設施;事實上,以色列也曾在地中海演練飛機兜圈子模擬長程攻擊伊朗作業。

 少數腦筋還清楚的布希政府官員拒絕了以色列。作為拖延之計,他們承諾展開伊朗境內顛覆破壞行動,「等著看我們是否成功,你們再行動也不遲」。但,一直到布希下台前,耗資幾千萬美元的這項行動似乎未見成效,也許還在進行中。

 歐巴馬上任後並不蕭規曹隨。就職演說中,他對過去的敵國們表示:「向那些願意鬆開拳頭的國家首先伸出手」;第一次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歐巴馬也對阿拉伯衛星電視台表示希望伊斯蘭國家不要把美國當成敵人。

 當時伊朗的反應還是很強烈的,總統阿瑪迪尼杰要求美國撤軍,而且要道歉彌補過去的罪行。但伊朗很快就了解,這不只是總統隨便說說;當歐巴馬九日第一次記者會再釋善意,伊朗總統阿瑪迪尼杰次日就回應:只要美國的政策改變是明確的、不是戰術式的,伊朗歡迎,而且「伊朗也願意在相互尊重與友善氣氛下談判」;這次完全沒提道歉作為前提條件,而且這也不是隨便說說,他是在慶祝何梅尼革命卅周年大會上宣示的。

 伊朗目前國內正沸騰不滿情緒,七千萬人口中有七成是在三十五歲以下,換句話說,革命時他們不到五歲,沒有經歷過舊政權的腐化專制,也因此不能體會革命的正當性。與此同時,國際油價劇跌,靠著輸出石油賺取外匯的伊朗,頓時遭逢財政危機。阿瑪迪尼杰的政府削減福利支出,引發民怨;這對他在六月選舉時非常不利,也難怪他希望接下美國遞出的橄欖枝。

 歐巴馬政府正在進行伊朗政策評估,但現在看起來美國似乎照著六方會談的模式處理伊朗核問題;二月初,美、俄、中、法、英、德等六國在柏林會晤,協調彼此策略。歐巴馬不僅僅是要拉住這兩頭猛犬,他還希望藉此能夠一舉解決中東問題的核心:以巴問題。柏林六國若真能與伊朗達成核協議,就可能施加影響力,讓伊朗放棄對真主黨與哈瑪斯的支持;以色列此時不僅得放棄攻打伊朗計畫,還須接受哈瑪斯加入中東和談。

 這個遙遠的美夢,必須建築在美國與伊朗的直接接觸談判上。但是,伊朗會不會藉此拖延,爭取核武研發的時間?近日以色列就正式要求美國必須在與伊朗談判時,設下期限,不能讓談判拖得太久;一旦伊朗不接受廢核的條件,就要施以嚴厲的懲罰。

 西方世界期待的機會之窗,是在六月大選,前伊朗總統哈塔米擊敗阿瑪迪尼杰之後。哈塔米政策路線溫和,西方覺得他是可以交涉的理性對手,但也不要忘了伊朗的核武計畫,是在他任內發展起來的。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