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U.S.-Taiwan Relationship Rises and Falls

<--

美中消長 保台策略再轉型…

【聯合報╱陳欣之/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南市)】 2009.04.12 05:26 am

卅年前台灣在不利的美中台局勢中,催生台灣關係法,確保台灣的安全暨政經利益。隨著近期中國與美國走向協調機制的結構性轉變,積極建構對中國對台政策的整體影響力,將是維護未來台灣整體利益的當務之急。

首先,美中兩強相對權力的改變,使得依附美國維持台灣利益的成效面臨被蝕化的危機。卅年前的美國仍享有權力優勢,台灣透過影響美國決策與利益設定,以彌補台灣與大陸對峙能量之不足,可謂是逆勢中的外交奇蹟。

不過美中相對權力地位已發生結構性改變,美國對台灣的善意固然有口惠實不至的可能,即使美國啟動對台有利的單邊作為,其成效亦可能大打折扣。

其次,中美透過協調機制共管國際危機,限縮台灣採行國際化手段,維繫國家利益的可能性。

在大國協調機制下,國際制度成為強權間折衝利益的競合場域,國際組織的運作規範,是列強協調共識的映照,而非一般國家發聲或是爭取地位的論壇,更不可能成為國家塑造國際地位的工具。

第三,台灣位處美中勢力範圍的邊緣地帶,未來台灣勢將成為美中界定彼此勢力範圍與利益的議題。在相關的協商暨討論過程中,除了強化對此議題的主導力,鞏固原有對美國的決策影響之外,瞭解中國的意圖暨底線,並且拓展對中國最高決策層的影響力,是一個比較務實而且可行的方向。

最後,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與大國協調機制相互契合,兩者均有很強烈的菁英決策特性,更不能忽視個人因素在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針對有限的關鍵性決策者,建構對中國決策的影響力,將可以降低台灣被美國背棄的可能,提高中美協商台灣議題的透明度,更有助於保障台灣在美中協調機制中的整體政經利益。

隨著全球權力格局的變化,以及中美協調機制的成形,保障台灣生存發展的作為,亦面臨制度轉型的嚴肅挑戰,當美中兩強對處理國際衝突有其特定思路之際,構思未來台灣的因應之道,已成為最高當局刻不容緩的課題。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