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Constructive Sino-U.S. Cooperation?

<--

 第十次中美國防部級防務磋商一連兩天在北京舉行。這是去年十月中美全面中斷軍事交流與合作之後,中美兩國的首次國防部級防務磋商,意味中美軍事交流與合作的正式恢復。然而,圍繞此次中美軍事合作的恢復,其間有一些插曲,也許可以為人們提供一些啟示,以便思考中美兩軍如何更為理性務實地面對未來錯綜複雜的雙邊關係格局。

對台軍售:堅持原則與務實靈活

 去年十月,美國國會通過對台軍售決議後,大陸軍方立即中斷了中美兩軍的一切交流。其間,今年二月底,中美兩軍曾舉行工作層面的磋商,但兩軍的全面交流卻始終沒有恢復。據悉,大陸軍方在工作層面會晤中曾提出未來中美兩軍交流的幾個大原則,即尊重、互信、對等、互惠,但美國軍方卻認為,為兩軍交流設定原則是「愚蠢的舉動」,並拒絕了中國軍方提出的這些原則。

 其實,從去年十月中斷兩軍一切交流到今年二月提出兩軍交流的幾大原則,折射了中國軍方的幾個微妙變化:一、在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上,採取既堅持原則,又理性務實和靈活處理的立場;二、願意就中美兩軍之間日益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美軍展開建設性的對話。

 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大幅緩和,馬英九政府也調整了台灣的防務策略,同時適當削減了向美軍購的數量,但仍堅持維持「小而有效」的軍力,同時繼續向美軍購。從美國方面來說,對台軍售符合其整體東亞戰略,不因兩岸關係暫時緩和而有所調整。從長期看,對台軍售極大牽制兩岸關係的調整;但從中短期而言,對台軍售屬於美國和馬英九方面的共同需求,只要不跨越馬英九為台軍制定的新防務策略,對兩岸關係的表層並無直接衝擊。

 與此同時,雖然從長期戰略層面上看,美國因素在兩岸統一過程中可能起負面作用,但在中短期內,美國因素與北京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卻能找到共同基礎:從北京來說,兩岸政策的底線是台灣不獨;從馬英九方面來說,兩岸政策的底線是維持台灣尊嚴;而從美國方面而言,兩岸政策的底線則是兩岸不發生戰爭。正是從角度看,馬英九時代的美國對台軍售,其作用和效應相較於之前的陳水扁時代,已經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兩軍關係日趨多元複雜

 從更大的框架上看,中美關係之前的核心障礙是台灣問題;但最近幾年,隨兩岸關係大幅緩和,因此台灣問題實際上已從中美關係中原來的核心位置,轉移到相對比較邊緣的位置。與此同時,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已經轉為兩國在國力上的潛在競爭關係,其又有兩個焦點,一是兩國的經貿矛盾;二是兩國的軍力競爭。

 中國軍方顯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在今年二月中美兩軍工作磋商中提出四大原則。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是中國軍方在對台軍售問題上的下台階之舉。而美國軍方不知是由於不懂得東方文化的習慣,還是故意佯裝不知,以致於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當時未能達成共識。

 與此同時,中美兩軍過去一年在南海問題上的衝突不斷,折射了兩軍關係作為兩國關係的最集中和最敏感的產物,正在折射中美兩國態勢近年發生的深刻變化,那就是一個已經崛起的大國和一個正在崛起大國之間的潛在衝突。從一個已經崛起大國的心態出發,其對於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必定充滿疑慮、猜疑和警惕,其心態必定是保守和防守的;而從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心態出發,其對於一個已經崛起的大國,則必定具有某種程度的挑戰,其心態必定是進取的。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軍近年不但從情報渠道不斷搜集解放軍的軍事能力,而且也試圖從與中國軍方的對話中,了解中國軍方的戰略意圖。

朝鮮半島:中美合作新領域?

 基於這一態勢,中美兩軍未來在一系列問題上的衝突與磨合勢將持續不斷。但其間有幾個關鍵不可忽視:一是須有磨合的意願;二是須有磨合的機制;三是因各自堅持己方立場而引發衝突之後,必須適可而止並尋找下台階,而非僵持並使局勢持續激化;四是積極拓展並鎖定合作領域。

 就合作領域而言,除了兩國在共同打擊海盜等問題上的合作外,最近一段時間,雙方在共同應對朝核危機問題上的合作需要不斷凸現。朝鮮核試驗不但使美軍在朝鮮半島感到緊張,而且也使中國對其東北部的國家安全再次提高警惕;尤其是未來若朝鮮內部政局發生鬆動,那麼中美兩軍就有必要共同做好應對可能發生突變的各種準備。

 但在這方面,中美兩軍合作還存在一些框架上的障礙,其首先表現在朝鮮戰爭尚無和平協定,因此從理論上中美兩軍在朝鮮半島尚為對手;另外,中美從理論上分別為韓國和朝鮮的軍事同盟國,一旦朝韓開戰,中美從理論上都須各自站在韓國和朝鮮的背後。今天的中美已絕無可能在朝鮮半島再開一戰,但面對朝鮮半島一觸即發的局勢,兩軍如何從法理上解開上述死結,值得提上議事日程。同時,一旦朝鮮內部發生政局突變,兩軍如何加強韓國和中國邊界的協防,也需要有各種有效的預案。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