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ma’s Face-Saving Offensive

<--

奥巴马的面子攻势

为期两天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关注对话的规格与阵容是中国媒体流露的一个共同点。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去贺信,奥巴马亲自出席开幕式,会见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这是布什时代的对话中所没有的。两国外交和财经团队的核心成员与会,显示出此次对话在阵容上较以往更大。

  中国媒体还不约而同地突出了“首次”一词。平心而论,此次对话被冠以“首次”,仅具新闻意义。因为所谓“首次”,针对的仅是两个事实:一是美国“改朝换代”,这是奥巴马上台后的“首次”;二是对话机制合二为一,由此前的“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变为现如今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后,周期由一年两度变为一年一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就其目标、核心内容,还是就参加人员来说,此次对话是以往的延续和继承,并不具“首次”的实质意义。

“面子攻势”凌厉

  再加上希拉里(希拉莉)和盖特纳在此次对话前联名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呼吁中美同舟共济,媒体也已“罕见”来形容,认为这更突显美方对此次对话的高度重视。其两个人联名撰文,可能的确少见,要说奥巴马当局对中美对话的重视,也是毋庸置疑。但要说到现职高官在《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上发文,在美国实属平常。

  此外,对话开幕式后,双方代表团极富中国特色的合影,希拉里在宴请王岐山副总理时双手合十礼,盖特纳用“家宴”招待国务委员戴秉国,奥巴马会后接见中国代表团时赠送篮球等,所有的细节几乎都是为中国客人“量身定做”,以至于有香港媒体用“世纪大婚”来形容美方的高规格接待。

  然而,与中国媒体对比,美国舆论表现出的却是惯有的“冷静”。虽然美联社、《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媒体都有所报道,但对此次对话的关注远不及中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既没有配发社论,也没有专栏文章评论,即是其舆论兴致不高的典型例证。

中国需要冷静

  奥巴马在此次对话中的言行,几乎满足了中国在规格和阵容上的所有要求,在形式上可谓给足了面子,是否有“以隆重形式换取实质回报”的小算盘,不得而知。但透过他的“面子攻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当前政治文化及民众心理关键特征的把握,着实令人感佩。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