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Needs International Idealism

<--

■天下论坛之程亚文专栏

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近日在美国《纽约时报》撰文《我们希望中国来领导》,提出中国在相继超过美国、德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还将很快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欧洲和美国希望中国进入领导角色”,原因在于,“没有中国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多边主义”。曼德尔森呼吁中国“不能退回到僵化和封闭”,同时欧洲和美国应理解中国参与全球管理的顾虑。

这似乎不过是“中国责任论”的一曲新词,但也的确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了。有心人会记得,去年10月,中国货轮“德新海”号曾在索马里海域被海盗劫持,回到二三十年前,中国船只和人员在非洲被海盗劫持的事件,很难想象会发生,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中国无偿援助非洲抵抗帝国主义,中国被非洲认为是“难兄难弟”。这说明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现在已被当作与其他大国无他的普通国家,曾经环绕在“中国”身上的理想主义光环,业已褪色。

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闭而不见。在这个问题上,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其实比廉价的表扬称颂更有意义。德国时事评论家约瑟夫· 约费不久前著文《卡桑德拉情结》,就对当今世界已进入“中美国”即G2时代的说法大不以为然。他认为无论从国民收入、国防开支、教育与科技投资还是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看,美国比起中国等其他大国都优势明显而且有着长期性,这使美国在今后仍将是“站到最后的人”,那些唱衰美国的音调实际上不着边际,中国在可见未来很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

约费继续看好美国,还因为在他眼中,美国还有一种独特品质难为其他大国所具备,那就是战争文化,为维护共同的国际安全和国际利益,美国敢于动用国家实力包括武力,“美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区别是它决意在世界发挥作用以及它的自信”。20世纪里两次拯救欧洲,就是美国战争文化的绝好体现,这使美国成为“源自必要的世界大国”,“一个通过追求自身利益同时满足其他人利益的国家”,美国成功的关键“既不是利他主义也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进步的利己主义。”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美国和中国的不同语境中,“霸权”一词有着截然相反的性质涵义,强大的军事统治工具和雄健的世界野心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如果它能够同时增进自己和他人利益的话。相比之下,约费对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大国都颇有看低,欧洲和印度不是没有愿望,就是没有实力;日本只知藏在美国身后过日子;中国、俄罗斯则是修正主义大国,“它们只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动”。

未来世界谁主沉浮?约费代表了坚信美国优越论的一方。是不是如此姑且不论,约费对国家实力尤其是战争文化的分析比较,却对大国何以成为大国,给出了限定条件,那就是提供公共福祉的意愿和能力。对这一点,实在值得中国思考借鉴。国家不仅是利益的存在,也是道义和精神的存在。从内部来说,现代民族国家是利益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光有共同利益维持不了民族国家,对共同价值和理想的追求,才是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更为坚强纽带。国际层面同样如此。一个没有道义形象、唯自己国家利益至上而不顾其他的国家,难以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认同,也就难以很好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中国向来有在自身的国家利益中楔入共同的国际利益的传统,天下主义思想作用下的东亚朝贡格局时代,明太祖朱元璋曾宣布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尼、西洋顼理(印度)等15国为“不征之国”,动用国家实力在很多时候也起到了维护东亚区域和平安定的作用。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则是以被压迫国家的身份参与世界政治,20世纪里对亚非拉等有着相似现代经历的国家的支持帮助,曾在第三世界广泛赢得好感。这种历史提醒中国不仅要学会与强者周旋,也要义无反顾与弱者共存亡。中国如今是有着多种身份特征的地区性大国,世界政治目前正处在权势变迁的过程中,全球公共品的供给面临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严重的短缺,中国如何运用国家实力增进国际秩序的公正、国际利益的丰裕,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大课题。(作者系北京学者)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