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Sanctions Between U.S. and China Are Meaningless

<--

奥巴马是“先软后硬”还是“软硬自如”?

 作者:丁果

中国虎年新春来临之际,中美关系却陷入“严冬”状态,谷歌风波在前,台湾军售居中,会见达赖在后,奥巴马一波接着一波“发难”,中国也空前强硬回应。中美关系显然不是“春暖乍寒”,而是进入周期性的低潮。围绕着中美关系的骤然变化,各种“软硬”的说词也甚嚣尘上。到底是谁软,谁硬,莫衷一是。

  奥巴马去年11月首次访华,海外媒体不乏嘲笑他对华太软的言论,“向中国叩头 ”,“向中国求援”,在“长城故宫朝拜中国”,这样的标题在英文媒体比比皆是。另一边,中文媒体上却是一片喜气洋洋,“美中携手”,“共管世界”的标题俯拾皆是。如今,奥巴马不顾中国抗议,坚持对台大规模军售,坚持见达赖,英文媒体立刻泛滥着“奥巴马硬起来”的标题。而中文媒体当然不爽,责骂奥巴马“忘恩负义”,感慨中国“被骗被耍”,支持中国制裁美国的呼声,更是响彻云霄。

  到底奥巴马是“先软后硬”,还是“软硬自如”?到底中国是否具有实力惩罚美国,或者不顾一切的惩罚就是最高的国家利益?这些问题亟需答案。

  其实,奥巴马没有对中国真正软过,因此也无从硬起。对台军售案,受国会制约,他无法取消;这次军售的内容,也是布什政府时期定下的,何况F16与潜艇还没有包括在其中;至于见达赖,原订是去年十月,因为奥巴马访华需要,推迟到今年二月,因此也难说故意挑衅。只是碰上中美关系紧张的时机,这一切就变成了“火上浇油”。同样道理,虽然邓小平制定了“韬光养晦”的对美政策,但中国也没有真正对美软过,硬也就无从说起。无论在朝核,伊朗核危机问题上,中国没有屈从过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中国又何曾对美软过?软硬之说,是媒体在讲故事,涉及到了面子的问题,让事态“升了级”。

  经济制裁是否有效?答案是无效,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制裁都是两刃剑,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六四”后对中国制裁,有效吗?美国对朝鲜、伊朗、缅甸、古巴的经济制裁,有效吗?同样,今天中国对波音公司制裁,也难以奏效,因为中国不买波音,就要买空客,那就让空客“为所欲为”。而一旦法国总统萨克奇又对中国发飚,那中国再去制裁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中国不用买别人的客机,这在今天仍然做不到。美中在经济上互相制裁,受伤的还是美中两国。

  当然,这不是说,在外交作为上,要变得“无所作为”。强硬表态永远需要,召回大使,也是一招。但一切外交作为,都必须建立在国家利益的精确计算之上。比如,在短时间内不让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最有利,那就在对台军售,会见达赖问题上作文章,籍机拖延人民币升值。停止中美军事交流,对中国并不利,因为这会给世界其它国家增添中国军事力量处在“黑箱作业”中的疑虑。至于有人建议要中国取消胡锦涛主席六月访美,那是完完全全的“馊主意”,越是冲突,越需要高层对话,这才是世界领袖的风范。

  外交强硬手段的目标必须合理清楚。通过这一波加一波的强硬反应,如果北京的目标是要奥巴马取消对台军售,取消会见达赖,那就错了,非但达不到目的,最后还会“自取其辱”。因为美国不理你,你的下一步又是什么?这样的教训,美国就是现成的教材。华盛顿对朝鲜扬言核试验作出恫吓,令人感觉金正日胆敢试验,炸弹就临头。结果如何?金正日照干,美国还得自找台阶下。因此,北京应该灵活,在强硬抗议的时候,定出合理目标,与美国进行幕后谈判。比如,中国增加波音订单,但要求美国十年不售台湾F16以上的高端战机;比如要求奥巴马不在白宫见达赖,而是在加州的某个大学里,等等。

  中国媒体在报道美中冲突,奥巴马改变对华政策的话题时,有一个盲点,以为奥巴马怎样做,是在他的一念之间,其实不然。政客个人好恶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奥巴马支持谷歌,更多的是取决于三个因素:国家利益、利益集团、选民选票。中文媒体不要忘了,西方政客有“下岗”的危机。如果不见达赖,会损失大量选票,因此不管中国如何抗议,他都会见,因为他要保住政权。中国的经济制裁,只有影响力大到随时可以影响别国经济能否发展,最终影响到一国大选的选举结果时,那才有效。问题是,中国还没有到那样的实力。说到底,中美之间,经济上和市场上,到底谁依赖谁更多一些?谁也说不清。因此,中美之间互相的经济制裁,意义不大。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