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tle Shifts in the U.S.-Japan Alliance May Not Benefit China

<--

Huanqiu 3/26/2010

日美同盟微调未必利于中国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0-03/757019.html

张暮辉:日美同盟微调未必利于中国

张暮辉

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报

  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近期举办了以美日同盟的前景展望为议题的特别讲座。主讲人是现任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高级访问研究员香田洋二(Koda Yoji)。香田本人此前任职于日本海上自卫队,2007年升任日本海上自卫队司令官。他是现在访学哈佛的日本政府人员中级别最高的一位。香田表示,美日同盟作为日本战后外交的最大成果以及日本长期以来对外关系的“基石”,其辐射力广泛而深远,绝不仅仅限于军事安全领域合作那么简单。

推荐阅读

 现如今,我国对于美日同盟的观察和研究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中美日三国力量对比的改变促使了美日同盟战略基础的逐步弱化,美日同盟的根本性变革已经迫在眉睫。笔者则认为这种看法过于乐观了,目前由于日本政权变动而产生的日美之间的摩擦实属九牛一毛,对于美日同盟的长期稳定性不构成威胁。


  首先,美日同盟从来不是一个对等化的“同盟”。美国向日本提供核保护伞,并保证日本本土的国家安全。日美之间“被保护国”和“保护国”的角色定位早已被双方作为基本国策而长期执行,至今未变。


  其次,美日同盟的存在迄今为止仍然是日本被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的“通行证”。二战后,历经短短十多年,日本经济迅速恢复,政治民主化、非军事化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标志着被美国改造后的“民主、文明”的日本最终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而这一切,在日本人看来,应归功于美日同盟的缔结。可以说,美日同盟是日本“大国”地位的基础和保障。


  鉴于以上两点,美日同盟重大结构性的松动对于日美双方将会是“双败”的局面,美日双方断没有大幅度重新定位美日同盟的道理。当然,这不意味着美日同盟的一成不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日同盟已历经了几次方向性的微调。90年代中期台海危机和朝美冲突爆发,美日同盟双方的军事合作范围扩大到日本“周边地区”。2005年,在小泉首相的主持下,日美同盟辐射范围扩展到印度洋地区,中东地区的反恐,维和,国际贡献等多方面。因此,日美同盟日渐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日美同盟多元化的过程也正是日美双方在亚太地区寻找新的“潜在敌人”的过程。


  尽管当前的普天间事件已引起了日美之间一系列摩擦,但是笔者认为日本民主党之所以敢于向美国说“不”,主要目的在于兑现选举承诺、维持其政权支持率。而针对美日同盟的结构性定位问题,在现阶段国际关系框架内留给民主党的战略空间不大。长远看来,中国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假想敌之一。虽然美日同盟的作用对象日趋多元化、作用方式日趋“隐性化”,但是一旦台海或朝鲜局势不稳,美日同盟的强烈“存在感”便会不可否认地立即显现。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日本国内修改宪法第七条的呼声日益高涨,日本极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摆脱“非军事化”的法律限制而重新武装。届时,由于上文所提及的美日高度军事互信的存在,日本方面并不会因为自身军事力量的壮大而下调对于美日同盟的战略期待,中国亦不得不面对高度军事现代化的日本和高度协调互信的美日同盟。因此,笔者认为,美日同盟正在进行全球化、多元化和隐性化的转轨,我国的安全局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相关政策研究部门对于美日同盟的分析和预测应秉持小心谨慎的方针,切不可大意乐观。▲ (作者是哈佛大学东亚系学者。)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