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ndia Relations: Swayed by Gains and Losses

<--

美印關係患得患失/ 歐陽觀

2010-4-21

美國財長蓋特納在進行其就任以來的第一次訪問印度之後,經香港又會見了董建華及任志剛,顯然是為下一站的北京之行服務。也就是說,蓋特納在取得了印度的有關信息之後,希望在與中國打交道上有更充裕資料。雖然這與美印關係看似沒有聯繫,實際上卻可以看到美國對印度的患得患失心態。

從蓋特納依然模棱兩可發表一些不痛不癢的美印發展經貿關係的言辭便可以看到,美國要的是印度在電子產品上有所發展,至於其他產品從不高調。在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加強雙方在宏觀經濟、金融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合作這些籠統話題上,都遷就印度的訴求而簽署了不少冠冕堂皇的條約,但當涉及利益分配問題的時候,美國就會勒緊繩索,一步也不放寬地堅持立場。

利益並不平等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美印在經濟利益上的南轅北轍心態:雖然美印已在建立新的對話機制上進入蜜月期,但雙方利益訴求和關注點完全不一致,分歧已顯得無法彌合。印度方面希望美國,一是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作大投資,二是對印度構建金融體系方面給予更大支持。但是,美國卻不希望印度藉這兩方面發展而具更強的爭霸亞洲力量,因此轉而要求印度擴大對外資的開放力度,尤其是在保險等投資領域作出更大開放,讓美國的保險業可以在這個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國家搜掠更多財富。美國祭出的幌子是印度與中國的社會制度不同,與美國有共同價值觀。但印度媒體指出,在這種不平等的利益分配問題上,價值觀值多少錢,印度政府必須認真估量。

印度這次在與蓋特納的「合作」上,顯然有了進步,印度財長穆克吉明確表示,印度將探討與美國企業利用公私合作機制,吸引美國投資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列明印度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在未來五年需要六千億美元投資,把球踢到蓋特納一邊,並且要求答覆。球雖然踢到美國一邊,但美國不會輕易答覆已是慣例。美國長期以來希望的是加大對印度金融領域尤其保險業方面的投資,但恰恰印度一直堅持著印外合資外資部分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六,從而令美印在美麗言辭背後掩藏不了南轅北轍的嚴重分歧。蓋特納表示與印度的合作還有極大發展空間,指出美國目前是印度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直接投資來源地。不過,外界已看淡了美印的未來關係。

美國其實完全掌握了印度的對美態度,因此在蓋特納訪印時,白宮便放出風聲:奧巴馬對訪問印度興趣甚濃。也就是說,當蓋特納訪印獲得實質性進展時,奧巴馬訪印興趣就表示著美國在印度可以獲得更大利益;如果蓋特納訪印得不到預期效果,奧巴馬對訪印興趣就表現為直接向印度施壓。結果都無非是要令印度就範,靠攏到美國一方來。

回頭才有出路

印度之所以一步步陷入美國預設的圈套,無非出於兩點原因:一,認為得到美國撐腰,便可以壯大在亞洲的勢力,形成與中國抗衡的力量和聲勢。二,自視經濟發展借力於高新科技項目,與世界高新科技接軌明顯,有瞧不起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心態。印度沒有分析到兩個牽涉到亞洲利益的重要政治經濟因素。政治上,美國對日本、韓國的放心程度遠較印度強,除了長期交往積澱下來的因素之外,更因為看到日本及韓國的勢力擴展無法統佔整個亞洲。日本即使有這樣的野心,但已經越來越與目標相去甚遠而顯得不積極。這就給了美國一種極好的利用機會,讓日本、韓國乃至台灣地區、菲律賓、印尼等,繼續扮演環繞中國的弧形包圍圈角色,作為美國在亞洲針對中國的代言人。印度如果能夠在南亞發揮支援美國的作用,便可以達到控制整個亞洲的目的。因此,印度任何政治舉動擺在美國眼裡,最多只會表示理解,支持非但少而且經常顯得很不重要。

經濟上,美國在視印度無法顯示像中國一樣的強勁發展勢頭之下,採取了又拉又推的做法,既不表現拒人千里之外,又完全見不到積極的心態。印度財長沾沾自喜地說,與蓋特納會晤,令印美雙方建立了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戰略夥伴關係,只要看未來美國要求的擴大對印金融領域尤其保險部門的投資有沒有什麼發展,就可以印證美印戰略夥伴關係會不會胎死腹中。印度如果明白這樣的道理,就不應該受到美國甜言蜜語的誘惑,及早確立與亞洲其他國家合作的戰略,這才是催谷印度走向強國的正確做法。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