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變局中的自處之道
【聯合報╱社論】
2010.11.12 03:07 am
美國聯準會上周宣布第二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決定在明年第二季之前動用六千億美元,購買中長期國債。美元印鈔機再次啟動,立時引發各國眾口一詞的抨擊,直指這是以鄰為壑、卻不能保證美國經濟復甦的賭博;注入資金活水的股匯債油金等市場則是興奮莫名。這樣的場景,令人似乎又嗅到金融海嘯前國際油價迭創新高的投機氣味,顯然,一場調整正悄悄醞釀之中。處此金融變局,台灣須有自處之道,而非只是隨波逐流。
量化寬鬆並非新創的貨幣政策,一般認為最早採用的國家是日本,但因這次寬鬆的貨幣是兼具國際儲備、交易計價及資產保值等三大功能的美元,使得美國透過貨幣數量調控貨幣政策的後遺症,例如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等,放大到了全球各地,也削弱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尤其是經濟成長相對強勁的亞洲新興國家,在利率水準、產業前景及資產報酬預期都高於美國的情況下,最可能成為美國增印美元的歸宿地,從而加大這些國家貨幣的升值壓力;但是,過速的升值不利依賴出口的亞洲,各國紛紛抨擊,於是導致了美國與非美體系經貿關係的劍拔弩張。
然而,美國聯準會干犯國際眾怒,除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也有其不得不然的苦衷。物價與就業是所有中央銀行的天職,但美國今年以來的經濟表現,非但物價面臨通貨緊縮之危,近百分之十的失業率亦無下降之勢,顯示聯準會兩樣都沒有做好而須有所作為。可是,美國財政政策在高赤字下已無能為力,而幾近零利率的名目政策利率也已降無可降,聯準會動不了貨幣的價格,就只好增加貨幣的數量,由此製造通貨膨脹,進而刺激美國經濟。在聯準會的如意算盤裡,只要美國需求一如預期地回升,全球經濟就能雨露均霑,亞洲經濟體現下面臨的問題不過是享受豐美果實前的陣痛罷了。
如果量化寬鬆真能讓美國經濟一天天地變好,或許還值得期待;但以日本經驗而言,卻很難讓人擁有這樣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近廿年的經濟全球化已大大擴展了各國金融體系的邊界,更改變了世界金融體系的結構,這讓以調節貨幣數量為主的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更難估算,因為它既無法確知要印多少美元才救得起經濟,也不能確保這些美元流向需要救助的地方;如今需要動用第二輪量化寬鬆,不正是因為第一輪的效果不如預期嗎?
再者,貨幣政策向有「易放難收」的特性,聯準會的信用已從現任主席柏南克二○○六年初就任時的八千億美元,擴張到二點二兆美元,未來還將進逼三兆美元;如此龐大的資金未來想要無痕退場,無疑是天方夜譚,這也正是牽動今後金融市場的最大懸念。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新一波量化寬鬆弊大於利,但除非美國經濟短期意外強勁翻揚,這顯然已是架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箭,期待美國回頭恐是緣木求魚。因此,各國除了繼續嚴辭批評美國政策失當,更從三個層次尋求因應之道。一是期待國際協作發揮制約效果,透過如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等場合進行政策對話,以避免全球陷入沒有贏家的貨幣戰爭,並研商改造國際貨幣體系之道,以反映新興國家在世界經濟的角色,從根本面降低美元的影響力。昨天在南韓登場的G20峰會雖仍在各說各話,但政策氛圍已成,值得關注。
第二層是自力救濟,各國不只積極抵禦熱錢流入,甚至考慮實施資本管制,當他國都關上資金流入閘門時,台灣若仍是瞻前顧後,則不只予熱錢可乘之機,稍一不慎,還可能被熱錢洪流所淹沒。至於第三層,則是回到各國經濟的基本面,依自身的景氣動向及資產價格變化趨勢,進行宏觀的經濟政策調整。以台灣而言,整體經濟尚稱平穩,但物價上漲壓力漸增,房產泡沫現蹤,資金氾濫依舊,又復面對這麼大的國際金融變局,貨幣政策確該保持警覺了。
【2010/11/12 聯合報】@ http://udn.com/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