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ing from Asia with a Stricken Spirit, Obama Should Reflect Deeply

<--

「亞洲之行」黯然收場 奧巴馬應深入反思

在中期選舉中失利的奧巴馬並沒有在轟轟烈烈的「亞洲之行」中尋獲安慰和自信,無論從多邊,還是從雙邊的角度來評判,奧巴馬此行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不但「封殺」中國的「統一戰線」沒有確立起來,反使美國陷入被「圍剿」的困境。反觀此次「亞洲之行」,奧巴馬至少應該明白,「中國牌」無助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美國要想如願實施其「領導亞洲」的夢想,恐怕要對政策的基礎作出重大調整。

一切都源於美國「過於自信」。既然各國都抱怨中國的現實威脅,都希望美國能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那麼美國振臂一呼,便會應者雲集。況且,美國又有奧巴馬世界級政治明星的耀眼光環,在亞洲打造一輛利益戰車似乎唾手可得。但美國確實高估了自己,奧巴馬的「亞洲之行」處處不順,終於令美國認識到「領導亞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對來説,奧巴馬對印度和印尼的訪問心情還算輕鬆。但兩國在與美「結盟」問題均態度謹慎,印度期望通過美國提高自身地位,但未必甘願充當美遏制中國的「支柱」,印尼希望通過美國支持加強其在東盟的地位,但與美的親近也保持分寸,更不願在美的壓力下登上其反華戰車,其「穆斯林新政」不過是繼「開羅演講」後開出的第二張「空頭支票」。

在韓國和日本,奧巴馬可謂是空手而歸。美國人十分期待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流産,G20、APEC峰會,奧巴馬對人民幣匯率施壓的呼籲無人響應,自己反陷入各國的「圍攻」,美國開動印鈔機轉嫁危機的做法受到激烈抨擊,奧巴馬十分尷尬。在所有的多邊和雙邊場合,美國除了重複原有的觀點立場外,幾乎毫無建樹,連美國人自己都感到很沒面子,認為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正飛速下滑,奧巴馬的「明星效應」也已一去不復返。

眾所週知,奧巴馬此次「亞洲之行」絕不是一次普通訪問,它是美國實施「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環節。但奧巴馬是以美國自身利益「推銷員」的身份而來,對夥伴「給少取多」,對亞洲各國採取分而治之的對抗思維,失敗已是早已註定。

從二○○九年七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東盟地區論壇上高調宣佈美國要「重返亞洲」以來,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一路高歌,已進入實施階段。認真分析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不難看出其以下特點:一是以渲染和防範「中國威脅」為出發點;二是在強化「軍事介入」為核心;三是在加強美日、美韓傳統同盟關係的同時,把更多新夥伴拉到自己的戰車上。美國近期在亞洲地區採取的所有動作都是圍繞以上重點展開的。

但亞洲終歸是合作的亞洲,局部熱點並不能改變亞洲和平發展的總體趨勢,在與中國的合作中,各國看到的更多是中國發展所帶來的合作機遇,而不是威脅。看來,美國如果不作出重大改變,很難獲得亞洲的接納,其「領導亞洲」的雄心壯志更無疑於癡人説夢。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