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East Asia, China and America Are Not in Competition

<--

尽管两国已敲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年1月访美的计划,但中美关系依然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在华盛顿,共和党成功控制国会之后,开始进一步在对华政策上对政府施压。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最近就出台报告,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政策大加抨击。报告指中国的空军和导弹现代化,加强了对其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威胁能力,并称中国“排斥性”的贸易政策致使美国出现高额贸易逆差,建议财政部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

  报告内容不免老生常谈,但它却反映了中美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即华盛顿对中国军事和经济能力的迅速提升,已经由之前的担忧上升为一种焦虑。由于实力衰退,在对手强有力的竞争面前,这个二战以来一直高居权力之巅的帝国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对正在逐步接近自己的中国越来越不宽容。国会共和与民主两党在对华政策上又开始高度趋同,炒作“威胁论”成了他们的共同旨趣。

  不过,中美关系的恶化及持续的“冷对峙”,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在上周,平壤公然挑衅,向一名美国科学家展示了其新建的浓缩铀设施。朝核问题两年多来裹足不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美在对朝政策上缺乏交集。在平壤不愿轻易弃核的情况下,华盛顿倾向于强硬施压,采用诸如强化美韩、美日同盟和经济封锁来对付平壤,但此类措施,尤其是前者,却显著恶化了中国的安全处境。由此导致两国政策渐行渐远,甚至可以说是分道扬镳。这为平壤提供可趁之机,此次“铀挑衅”提出了及时的警示。如果中美再不协调应对,“第三次核危机”将指日可待。

  中美间的“冷战”不仅让朝核问题趋于复杂,更恶化了整个东亚的安全环境。一年之前,这一地区还沉浸在构建一体化的狂想当中,日本的鸠山和澳大利亚的陆克文,都适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区域整合计划。区域国家间关系的缓和、自由贸易区的盛行,以及东亚货币储备池的建立,都刺激着东亚共同体意识的成长。但今年以来,随着美国回归亚洲,与中国竞争区域影响力,东亚地区的局势就变得复杂而微妙起来。“大东亚”的梦想不仅被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不少国家更被迫在中美间选择性“站队”。

  有些国家当然不是被迫“站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在钓鱼岛问题上,华府轻易的许诺正将相关国家推向狂热围攻中国的境地。这种状况固然让美国国内那些盲目反华势力兴高采烈,并提升了华府在东亚的影响力,但负面代价也相当大。它将迫使中国采取强硬反制措施,以其他领域的不合作来报复华府的敌意。与此同时,华府的过度承诺将使其陷入更多的麻烦当中。

  重要的是,亚太一直奉行开放原则,东亚国家也始终将美利坚视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尤其是安全架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根本不需要处心积虑地以损失中国利益的方式来参与东亚事务。可以说,维持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东亚,对美国的挑战要远小于其从中获取的收益。

不管美国或部分国家多么不情愿,中国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权力的重新分配,都将是难以避免的。假如说全球意义上的G2有些夸大其词,过于高估了中国的实力及其影响力,那么,在东亚区域层次上,中美“双头共治”的图景却并非虚幻、遥不可及。今年,日本的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被中国迎头赶上,这实际上标志着日本地位的全面沦陷和中国大国地位的正式确立,东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中美正是这个新时代秩序的两根支柱。30多年前,双边关系的改善主要源自两国对各自安全的关切。今天,对安全的忧虑反而成了两国关系进展的最大障碍,合作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双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及更为重要的全球和区域问题。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解决气候变化,无论是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还是敦促朝鲜最终弃核,在国际体系面临转型的混乱时期,全球诸多事务的治理越来越难以缺少两国的共同声音和身影。这种情势要求中美必须超越狭隘的双边安全考虑,去构建一种更为建设性的战略关系。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