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Much “Blended”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點評:全球化時代教育要多些“融合”

新華社記者丁宜

怎樣教育孩子更好?這是天下父母的永恒話題。不久前,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蔡美兒撰寫的《虎媽戰歌》一書在美引發熱議,一些美國人由此反思美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其實,就在美國人討論“虎媽”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卻在借鑒美式親子教育方法。中西看待對方教育模式,既有“圍城”現象,也有交融互鑒。或許在全球化時代,教育本就應該兼收並蓄異域文化的優點,在交融中尋找最佳平衡點。

中西教育方式孰優孰劣,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從傳統上看,前者似乎更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其方式趨向於嚴格約束和培養競爭意識,或謂“虎媽”方式;後者似乎更注重孩子個性自由發展,善於培養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或謂“貓媽”方式。

“虎媽”也好,“貓媽”也罷,其實都是對教育方式的一種標簽化解讀,具體到每個家庭,情況要複雜得多。紐約大學文化發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奈奧比·韋在一年多的中美育兒模式研究中發現,“虎媽”並不絕對代表中國式的育兒方式,而美國也有許多媽媽對孩子要求相當嚴格,並非一味縱容、不加約束。

韋教授因此指出,成功的育兒模式既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厚此”就要“薄彼”,成功的育兒方式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

的確,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不能把“虎媽”與“貓媽”方式截然對立起來,更不宜趨於其中任何一個極端。在中西方教育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取長補短,在“虎媽”和“貓媽”之間掌握平衡,或許是全球化時代教育孩子的取勝之道。

“虎媽”蔡美兒在給讀者的一封信中也承認,“死記硬背、嚴格管教、反復練習”和“創造、自由”之間並不排斥,她希望在兩者之間找出“理想的平衡之道”,“將東西方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在全球化時代,教育要多些融合意識。這不僅因為東西方教育觀各有所長,還因為各國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虎媽”和“貓媽”互相借鑒交融,因材施教,相信將更好地培養優秀、快樂而又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人才。(完)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