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ng Chinese Culture to Eliminate Conflicts with the U.S.

<--

用中國文化消弭中美矛盾

 胡奧會,是中美關係的分水嶺,也拉開了世界權力新格局的序幕。在這場由中美兩國領銜主演的全球化大戲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對中國實力的確認。就像《時代》周刊1月20日所述,在新世界經濟秩序中,我們將看到由美中共同支持的惠及所有人的全球化新舞台。同時,該刊慨歎,「新興世界正迎頭趕上,華盛頓和倫敦對此無能為力。」

美國對華崛起抱有猜忌焦慮

 這種舊帝國對新強國的複雜情緒,如果從消極的宿命昇華為積極的接納,倒不失為雙贏的選擇。弔詭的是,在美國人的視野裡,滿眼看到的都是中國硬實力的強大。雖然因為利益而不得不和中國接觸,但從靈魂深處充溢著對華的擔憂、驚懼、猜忌、焦慮,下意識地將中國視為威脅。於是,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地緣等各個層面對華採取混亂不堪的政策,使中美關係游移於敵友之間。就在白宮給予胡錦濤盛大歡迎儀式,胡奧二人觥籌交錯之時,希拉里國務卿面對中美是敵是友的媒體追問而給不出答案。

 若美國永遠糾結下去,不僅無法阻遏中國的崛起,而且會使中美關係重蹈歷史上強國間零和博弈的怪圈,老帝國自討苦吃一蹶不振,新強國從血戰中前行強大。如何破解中美關係的這種潛在隱憂,除了政治的互信、經貿的依存、軍事的交流,還有文化上的相互吸引。

中國開放性地擁抱美國文化

 對中國來說,這沒有絲毫的問題。美國是軟硬實力全球唯一超強,中國從未懷疑和挑戰過。即使是全球普遍看好中國的今天,對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對華地緣上的搶逼圍堵,中國也予以克制;對於人民幣匯率和對美貿易順差,中方不僅穩健地升值,而且送給美國450 億美元的大合同。在最新一期的《外交評論》雜誌中,中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樂玉成撰文指出,至少在未來20年內,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仍將「保持無可置辯」,中國政府應在自信和克制中保持平衡。

美國應學會欣賞中國文化

 不僅如此,中國人對美國的軟實力也極盡推崇。好萊塢(港譯荷里活)大片,是中國人的最愛,在中國百億票房中,十幾部好萊塢大片幾乎抵得上數百部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美式快餐、飲料,遍佈中國城市、鄉村;以蘋果為代表的美國高科技信息產品,成為年輕時尚的象徵;中國精英階層的孩子,美國是最佳的遊學地……美國文化產品,不僅在華創造著不菲的經濟利益,還裹挾著美國價值觀,深刻影響著中國年輕一代。有趣的是,按照亨廷頓文明衝突的理論,儒家文明的中國對基督教文明的美國並未產生衝突,而是開放性地擁抱吸收。而和美國屬於同質基督教文明的法國,對於好萊塢電影的輸入,則視為「文化侵略」。

 這說明,中國對於美國的承認與欣賞是全方位的,是發乎外及於心的。有人形容中美關係是夫妻關係,那中國就是誠心誠意的妻子,而美國則是充滿猜忌之心的丈夫。夫妻之間,只有欣賞對方的優點,發現對方的魅力,雙方關係才會和諧。「軟實力」概念的首創者約瑟夫.奈指出,中美彼此增加吸引力可減少誤會。而美方眼中緊盯的是中方的硬實力提升,忽略的是中國的軟實力,尤其是文化的吸引力。研究中美關係的中國學者閻學通曾對中美文化吸引力做過深入的研究,中國的文化總體吸引力約為美國的8.6%。但這不是美國自大自戀的理由,而是發現中國文化魅力的契機。

 從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到在全球開辦孔子學院,再到在美推出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積極地展示著自己的文化,釋放著自己的魅力。若美國真心觀察中國,會發現中國文化的開放、博大和平和。很遺憾的是,美國政界和媒體對中國的努力要麼是誇張的驚呼,要麼是浮漂的讚歎,最終還是歸之於中國表現自己的強大。普通美國人,也對宋祖英的演唱會報以熱烈的掌聲,也歡迎張藝謀中西合璧的歌劇《秦始皇》,但那是對中國藝術的好奇而不是真正的欣賞。

 如果美國像中國那樣關注對方,就會發現中國文化的內核裡有的是中庸、寬容,而絕少殺伐、霸道。禮、智、仁、義、信的國家文化傳統和溫、良、恭、儉、讓的個人文化修養,傳習了數千年。儒教文化盛行的中華帝國時代,憑借文化的吸引力而不是武力的征伐,贏得了亞洲各國的欽敬誠服。

 「應該讓『中美國』繼續下去」(「中美國」(chiamerica)概念的創始人弗格森語),美國有必要學會欣賞中國文化。用一顆真誠的心,就能化解中美兩國矛盾,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