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Expressions on the Streets of New York

<--

最近幾天,美國人或許會對他們曾經愛怨交加的中國和中國人,有了一點新的認識。

  1月17日起,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電子顯示屏播出了30秒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袁隆平、黃永玉、楊利偉、馬雲、姚明、鄧亞萍、郎朗等一一微笑著亮相。 很多海外媒體注意到了這個異乎尋常且意味深長的情境。 中國紅在紐約最熱鬧的地方——時報廣場的不間斷閃爍,這在中美關係史上,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隔著太平洋,這兩個巨人,正開始面對面地彼此打量、重新了解。

  而最重要的一位中國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隨即也飛抵美國,在美國最為隆重的禮遇中,開始國事訪問之旅。 他在白宮南草坪歡迎儀式上,微笑著說:中美夥伴合作,應該基於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共迎挑戰和人民的廣泛參與……

  這樣的中國表情與中國表達,或許與美國人一向的中國觀感相比,有些異樣。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海外對中國的了解,是“文革”的“小紅書”和“藍螞蟻”,是千篇一律的大熊貓和雙面繡,是清朝男人留的長辮子和女人裹的小腳,是環境污染和廉價的“中國製造”……

  那也是中國,過去的中國,和中國的另一面。 但,都不是全部的中國。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人和他們的故事,在很長時間、很大程度上被遮蔽、選擇和誤讀。 西方對中國的興趣與偏見同樣強烈。 可惜,不假思索地粉飾與不由自主地妖魔化,都讓中國故事始終無法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中國實力忽而孱弱忽而強悍,中國形象忽而在崛起,忽而又成了“威脅”……中國的面貌在海外於是變得模糊不清,遭到百般猜疑。

  因為模糊和不信任,失去了溝通與對話的良好語境,奧運聖火傳遞在一些西方國家遭到抵制,就讓國人心痛且心驚。 當時,我國駐英大使傅瑩說過一句沉重的話:“了解中國,融入世界,不是憑著一顆誠心就可以的,擋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牆太厚重了!”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本來就隔著千山萬水,隔著幾千年走出的不同文明路徑,隔著判斷有別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每一個“隔”,都是厚厚的一堵牆。 這些“牆”,這些誤讀,不是朝夕之間說拆,就能拆掉的。 牆再厚重,我們也不可能重新關閉面向世界的門窗。 唯有溝通才能了解,唯有了解才能信任,唯有信任才能共贏。

  和平發展,是中國人不變的信念。 要有國家形象片這樣的潤物無聲,要有國事訪問這樣的鄭重其事,要有奧運世博的轟轟烈烈,也要有民間每一個普通百姓的誠懇交往與自然呈現,更要踏踏實實改善民生、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進步,堅定不移的全面推進各種改革……

  與世界的全方位融入,才能消除誤解,重建信任。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