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Hijacked Democracy?

<--

中東及北非的民主抗爭,跟美國有甚麼關係?為何美國會受盡冷嘲熱諷?

事情得從上個月的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震蕩說起。華盛頓密切關注時勢推演,但口徑與風向卻一變再變,雖然華盛頓一再強調美國立場一貫,但外界看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從一開始力挺穆巴拉克,稱他是可靠盟友,到後來要求他迅速實現政權過渡,但仍默認他留任直到9月份總統選舉,再到“明示”他必須立刻下台……奧巴馬政府初時一直避免直言呼吁穆巴拉克下台的隱諱姿態,突顯美國不能言宣的抉擇:穩住盟友?還是支持“民主”?

看來很諷刺,更諷刺的還在後頭。反政府示威風潮持續狂燒,美國死敵伊朗與盟友巴林先後搭上這班車,而美國對這兩國示威潮所展現的截然不同的態度,更凸顯了美國的兩面人身份――一方面鼓吹伊朗民眾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巴林武力鎮壓示威者,華府卻只呼吁克制

美國包庇明知有問題的盟友,而所謂的盟友,不過是新時代的殖民手法。包庇盟友與殖民的目的也一樣:滿足己需。

美國這次甘受千夫指也要穩住盟友,其實也是有自知之明――失去了穆巴拉克與巴林國王,在回教世界樹敵太多的美國,實在沒有把握再拉攏埃及與巴林新政府。

美國固然做得不漂亮,但若說要壓制一國民主進程,美國卻還不至於如此。有說穆巴拉克能撐到現在,都是因為美國的支持。但不獲美國支持,反之還被施加制裁的緬甸軍政府,不也一樣走到如今?

要實現民主,得靠人民自己,外人幫不上忙,也阻止不了。一個大國的零星人權覺醒,只會形成個別的人生悲劇;但集體的民主覺醒,力量之大,則無從預估。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