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a Look at America'sChanging Face in the Middle East

<--

资料图片:2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发表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后,埃及军方须确保实现埃及民众眼中“可信的过渡”。在埃及反政府抗议活动进入18天之际,埃及副总统苏莱曼11日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军方。 新华社/法新

“变脸”是中国多个地方剧种表演的特技之一,尤以川剧最为著名。

最近一个时期,因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中东一些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地震”,先是突尼斯国家政权被民众骚乱冲垮,接着18天的埃及动乱为穆巴拉克近30年的强势统治画上句号。眼下,这种剧变的“外溢效应”还在向其他阿拉伯国家扩散,引起世人关切。中东乱局蔓延的速度之快令世界惊讶,而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面孔变幻频率之高,与川剧中的“变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令人愕然。

埃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也是平衡中东格局的“稳定器”,穆巴拉克曾是美国的“朋友”,他对美国的大敌——伊斯兰极端势力毫不妥协,予以严厉打击;他对美国稳定中东的基石——阿以和谈坚信不疑,积极斡旋调停。当开罗刮起“街头政治”风暴时,美国开始力挺穆巴拉克,副总统拜登还公开称其为“可靠盟友”;随着事态发展,美国呼吁埃及“稳定过渡”,直到9月份总统选举;眼看游行示威愈演愈烈,穆巴拉克无法控制局面,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走上前台表态:穆巴拉克应该下台,而且是立即下台。美国政府见风使舵,甚至落井下石,在紧要关头抛弃穆巴拉克的绝情做法,不仅使美国在中东的其他盟友感到寒心,也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美国中东外交的实用主义本性。

主导中东事务,是美国延续全球霸业的关键环节之一。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那里还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产地。2009年,中东地区累计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32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5.6%。正因为如此,“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信奉“谁控制了中东和它的石油,谁就拥有世界”的说法,投入大量资源苦心经营中东,其惯常策略是在充满敌意、战乱不息的中东地区“两面下注”。如一方面不惜血本全力支持和扶植以色列,以达到威慑中东其他国家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以盟友关系拉拢一些伊斯兰国家当权者,使其成为推行中东战略的配合者和代言人。在美国人看来,无论是32年前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还是10多天前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似乎都起过这样的角色作用。可当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将巴列维赶下台后,美国也弃之如敝屣,连他想携家人前往美国定居的申请都被驳回。由于美国的“变脸”,在今天穆巴拉克的身上,人们仿佛看到了巴列维的影子。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反恐重心直指中东,并不失时机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美国认为,唯有“民主化”才能消除中东的“反美恐怖主义”。然而,面对当下中东一些国家接踵而至的“民主化运动”,美国并未一味叫好,而是在“有选择性干预或淡忘”。最鲜活的例子是,美国乐见伊朗、利比亚等国尽快通过“民主”改变颜色,而对驻扎了美军重兵的中东国家,美国则强调“情况不同”,在“看碟下菜”。事实正如瑞士《巴塞尔日报》一篇报道所言,美国对中东的民主并没有真正兴趣,美国推进中东“民主化”只是出于自身利益。

明乎此,人们就不难理解,那些“民主、自由”等美国经常挂在嘴边的“崇高理念”和“普世价值”,那些对中东各国各个阶段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多端了。只有一条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美国要掌控中东的战略利益。(刘水明)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