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ed on July 24, 2011.
贺文萍:不必盲从美国智库的忽悠
2011-07-15
摘要:在建设中国智库的全球公信力过程中,中国学者尤其需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对美国智库一些为吸引注意力而发的“奇论”,不妨姑且听之。
在清华大学近日举行的一次小型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资深高级研究员、曾任美国《外交》杂志主编长达14年的莫伊西斯•纳伊姆博士提出了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一是近5年来几乎所有能引起全球性关注和辩论的主张和思想均产生于美国,而不是美国之外。二是虽然美国研究外交政策的智库居全球之冠,但智库的研究与政策制定者以及实际外交政策之间的鸿沟在扩大。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既体现出美国式的骄傲,也反映出美国式的自省精神和危机意识。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智库研究能力最强大的国家。仅华盛顿马塞诸塞大街两旁,就比肩云集着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50家著名智库,加之学者与官员之间身份灵活转换的“旋转门”制度,全球国际关系研究的从业者们一般都把美国模式看成是学习榜样。那么,纳伊姆博士何以站在峰之巅却生出“美国学界与政界之间鸿沟在扩大”的感慨呢?
其实,纳伊姆博士自己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国智库之多以及相互间激烈的竞争性是各类思想和主张得以不断涌现的根本原因。笔者同意这一判断,同时认为“激烈竞争性”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激活思想的同时,也衍生出为争夺注意力和点击率而不惜“出奇制胜”、“剑走偏锋”的主张和思想,使得学界与政界之间的某种鸿沟在扩大。换言之,一些思想和主张的提出不是基于对事实的严格考证和对发展逻辑的严肃推理,而是基于对“奇论”的追逐和追捧而生、而旺,但又因其与现实的脱节以及不可能被执政者采纳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冷战结束以来,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以及“中国责任论”或者“美中两国论”等等概莫如此。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们的智库建设尚在发轫和起步当中,数量有限的智库之间谈不上“激烈竞争”,但这一“成长中的不足”也客观上使得中国的智库大多能够秉承现实主义立场,对外交政策提出一些中肯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纳伊姆博士所说的第二道“鸿沟”在中国不是呈扩大之势,而是缩小。但第一道“鸿沟”的缩小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除了全球性传播工具和话语权的掌握等“硬件”因素外,全球性视野、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智库建设模式等“软件”要素也必不可少。
另外,在建设中国智库的全球公信力过程中,中国学者尤其需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对美国智库一些为吸引注意力而发的“奇论”,不妨姑且听之,切记不要盲从或被美国等西方智库的报告所“忽悠”。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