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二月,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學區總監獲得美國年度最佳總監。兩年後,因為一場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教育醜聞,而辭去職位。
在這個都會學區中,至少有一百七十八位老師及校長,被指控更改學生的學測成績,製造提升教學表現的假象。該州調查局發現,學生成績進步的各項指標,原來都是造假的結果。這項教育醜聞,不僅讓喬治亞州的教育體系蒙羞,更引發學測制度爭議,甚至是教育基本價值的討論。
首先,美國的學測和升學沒有直接的關係,高中生在申請大學時,須要考SAT或是ACT。本文討論的學測,是國中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每年接受的學習能力測驗,主要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表現。每個學區都希望學測表現有所進步,符合所訂的標準,同時以此評估,老師是否續聘及調薪的參考。
其次,該醜聞並非個案,全美有六個州及華盛頓特區發生類似情形,單是六月時每周就有二至三個相關報導,只是規模沒有亞特蘭大龐大。調查發現,至少有四十四個學校有更改成績的行為,令各界震驚。
再者,之所以被發現,是因為出現學生一年學測成績表現不錯,第二年卻大幅滑落,其落差是在統計誤差範圍外,且情況極不尋常,因而引發關注。相關單位隨即進行調查,並證實起初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
在調查期間還發現,許多行政主管抗拒調查,甚至要求老師不要配合。當有老師想提醒問題的嚴重時,還受到校方打壓。調查報告指出,這些作弊的學校,存在著「恐懼、威嚇及報復的文化」。如今弊案水落石出後,是否會讓這些校長及老師遭到起訴,格外值得注意。
在亞特蘭大學區醜聞爆發後,憂心教育的人士,除譴責作弊行為外,也對其背後的動機提出檢討。
過去十年來,美國以學生學測表現,作為評量教師的作法,是否讓那些老師鋌而走險,更改成績以求生存?另外,當學測成績被視為老師獲得額外獎金的依據時,是否易讓老師受到誘惑、引發貪念,作出非法行為?再者,擔任校長等主管人員,靠學測表現獲得更高薪資及職位的誘因,是否就是醜聞的幕後黑手?
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學測醜聞,令人省思之處,亦適用於我國的高等教育。
國內大學教師的升等、評鑑、和獎勵制度,往往以所謂的i期刊(SCI、SSCI、TSSCI)為審核基礎,雖有其客觀性,但是否也如美國學測一般,有需要檢討之處。
舉例來說,許多教授與學生共同發表的論文,往往是學生的研究成果,但卻同時掛上教授的名字,以增加後者的研究數量(有些教授則是為了照顧學生,讓學生成為共同作者)。
此外,部分教授的研究成果一魚多吃,儘管沒有新的發現或重要的貢獻,但卻照樣將其當作成績計算,甚至成為獲得獎勵的依據。有些教授因研究成果優異,跳槽或被挖角到其他學校。照理來說,新的學校僅能將其到任後的表現納入計算,但許多大學卻在接受評鑑時,將這些教授先前在別的學校之研究成果列入,這難道不是另一種作弊行為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