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ed on August 26, 2011.
像美国那样灌输爱国主义
美国很多教堂里都有一个稀奇的景观:牧师传教的讲台旁插着一面国旗。我一开始十分纳闷这是为什么,后来发现,爱国主义在美国近乎于宗教。
大大小小的仪式和聚会,特别是体育盛会,是美国民族宗教的载体。比如在球赛开始前,全场数以万计的观众起身站立,聆听神职人员祈祷,然后齐声高唱国歌。国歌以及其他爱国歌曲,是美国民族宗教的另一重要载体。《上帝祝福美利坚》、《美丽的美国》等歌曲脍炙人口,广为唱颂,有着一个共同的表达: 美国及其价值观为上帝所祝福。
美国是一个重仪式、多仪式的国家,有人用“没有仪式就没有美国”来形容其仪式之多。美国一年有十几个联邦法定节日,每逢这些节日,从官方到民间,都会举行各种仪式和庆典。这些节日有的是宗教性的,有的是政治性的,大多与美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有关。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的仪式也很多,最经典的莫过于中小学生的效忠宣誓。大多数公立学校以及诸多私立学校,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作为一天的开始,每天都要向国旗致敬,并宣读《效忠誓词》。不夸张地说, 美国人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全都是背诵《效忠誓词》长大的。《效忠誓词》伴随着美国人成长的脚步,成为他们终生不忘的坚定信条。
有人说,正是因为重仪式、多仪式,美国人才培养了美利坚民族特有的精神传统,即美国精神。从平时到节日、从民间到官方的各种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唤起美国人的历史记忆,在精神上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是强化美国社会内部认同和统一的粘合剂。
2009年夏天,我在北京见到一位在美国执教多年的政治学教授,他谈起自己两个孩子从小到大效忠宣誓的经历,很是感慨。他说:“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根本就不是自发的,绝对是灌输的。”这位教授这样评价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美国人爱国,爱得深,爱得切,爱得痴。国旗遍地插,国歌到处唱,《效忠誓 词》天天雷打不动。各种形式、程度不同的麦卡锡主义,对不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美国来说,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政治粘合剂。
在这位教授看来,由于缺乏血脉传承、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美国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政治国家,而且是一个极其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国家。美国人之所以“天天雷打不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因为他们必须用“灌输型爱国主义”把人心聚合在一起,否则美利坚民族国将不国。“法国如果散了,法国人还是法国人;美国要是散了,美国人就不是美国人了。”
说到“灌输型爱国主义”,美国军人出操喊口号堪称一绝,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怎么喊 呢?1-2-3-4,我-爱-美-国。英文就是one-two-three-four,I love America。军官在前面喊,士兵在后面随。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场面时非常惊讶。
另一方面,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我留学时在一户美国人家住了五年,我们房子的房檐下挂着一面星条旗。那面国旗是房东80岁老妈送给房东的礼物,她要儿子把那面国旗高悬在家门口,日夜临风,终年不落。
美国人喜欢挂国旗,国会山上、住家门口、商店前、校园里,那面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星条旗随处可见。有些欧洲人为此嘲笑美国人幼稚肤浅,说他们表达民族精神的方式太直白,是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其实,美国人挂国旗的意义远不止是民族性的体现,那是一种无声的,也是无所不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没有口舌生烟的说教和灌输,美国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其实比谁的都到位。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一种寓教于乐的感染。他们的“革命”传统教育是以音乐来感召,以卡通故事来启迪,以好莱坞大片来煽情。
不管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灌输的,还是潜移默化的,都说明美国是一个极其意识形态化的国家。西方有学者指出,“美国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大国中,是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美国的民族主义“具有一个强大意识形态教条的所有特质:使命意识、历史必然性和布道狂热”。
There are so many exaggerations and misrepresentations in this article that I don’t even want to start to respond to them. I would undoubtedly end up putting more time into the rebuttal than the author did into the original article. If I thought I could get to many of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it would still be worth the time. Alas, it is not. It is unfortunate that, by virtue of the article’s length and the author’s seriousness that the content has doubtlessly been taken seriously. Very, very unfortu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