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s Carpool Culture

<--

美国的拼车文化 

初到美国做记者时,曾有国内媒体约写美国人拼车的文章。当时第一反应是,美国这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度”,多数家庭人均一辆车,人们哪里需要拼车?待了一段时间就发现,美国人的拼车文化历史不短,大多数州及地方政府都鼓励民众拼车。

  美国的交通图标中有一个菱形标。在一些高速路入口处的标志牌上,可见这一标志及“HOV”字样,HOV为英文High Occupancy Vehicle的首字母缩写,为“多人乘坐车辆”之意。标志牌上同时有周一至周五、时间段以及2人或3人以上的信息,表明在5个工作日的HOV时间内,只有车内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车辆才被允许进入这一俗称“拼车道”的快行道。

  HOV时间都是上下班高峰期,同一条路的不同方向,HOV时间不同。进城方向为早晨,出城方向则在下午4点半到6点半间。违者要收到比一般交通违规重得多的罚单,有的州县罚金可达上千美元。

  美国的拼车文化最早始于上世纪40年代,二战前后,原油及橡胶的短缺限制了个人车辆的使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让美国汽油价格大幅上涨,为节约用车成本,许多大公司给雇员提供集体拼车服务。统计数字显示,当时几乎1/4的美国人上下班都要拼车。在有些州,拼车族能占到全部驾车人的一半之多。

  这一现象让市政交通管理者受到启发,认为拼车是提高道路使用率、减缓交通拥堵的妙招,拼车道应运而生。绝大多数拼车人为住在远郊的有车族,他们往往相约在某一地点碰面,然后拼车。为了鼓励拼车,许多地方还建有拼车停车场,价格优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拼车文化的黄金年代。然而,让市政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的是,美国社会和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让这一黄金时代犹如昙花一现。由于人们居住、工作变得越来越分散,众多女性走入职场,家庭收入增加,家庭人均一辆车情况司空见惯等原因,拼车动力消失,拼车文化走了下坡路。根据美国官方的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增加了1/3,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加了60%,拼车人则减少了一半。高峰时期,不时可见一道特别的“风景”:4车道的高速公路上,其中3条普通道车流爬行,拼车道则畅通无阻。

  因为交通堵塞,一些人上下班单程要开车两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有些人还是选择拼车利用快车道。互不相识的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拼车网等,结成拼车伙伴;有些人则在社区设立的拼车点报出自己的目的地,寻找同路人。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拼车,建立在美国社会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拼车人数量下降的趋势虽然让市政交通管理人员感到沮丧,但他们相信拼车仍有未来。在社交网络流行的今天,人们更容易找到拼车伙伴。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有助于这一文化重新流行。许多人认为,美国拼车文化要重现黄金时代,政府可能要设计更多有效的刺激措施。(马小宁)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