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 Exchanges Change Sino-American Relations

OPD 3/15

Edited by Tom Proctor

 

<--

教育交流改变中美关系

作者 汪铮

汪铮美国西东大学怀特海德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是教育和文化的全球化。走出去,请进来,教育交流是求同存异和超越狭隘的最好方法。

  谈到中美关系,人们关注的往往都是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这样的“大事”。实际上,在我看来,两国目前蓬勃发展的教育交流,特别是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在2009年后的“井喷”——这样的事情才是中美之间真正的大事。一方面教育和青年人的交流关乎两国关系的未来;另一方面,如今纷纷扰扰的许多政经和安全领域的“大事”实际上常常并没有多久的生命力,过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而教育和人们的观念形成才是有恒久影响的。

  这几年美国大学校园里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断增加的中国面孔。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2010学年(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总数超过了15.7万人,占到了世界各国在美留学生总数的近22%,比第二名印度人数多出了5万多人。而在2008学年,中国在美的留学生总数不过9万多人,而一年之后2009学年人数就暴增29.9%,2010学年又比前一年增加了23.5%。之所以在2009年发生“井喷”有多方面的原因,我想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中国中高收入阶层家庭财富的增长到了一个临界点,更多的中国家庭可以负担送孩子到美国留学的费用;其次,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大学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以获得更多学生。

  对于这两点我自己也体会很深。记得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那时对于美国的大学来说中国学生就意味着奖学金,也就是说没有奖学金这个学生就来不了美国,因为绝少有中国家庭在当时可以负担得起美国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而且,没有全额奖学金在当时也很难拿到美国的签证。而在短短的十年期间,天地倒转,现在对于美国的大学而言,中国学生就意味着学费,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在美留学生现在是自费。根据新浪网的一个报道,中国留学生一年为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至少在44亿美元以上。这个推算应当是合理的, 因为美国即便一般公立大学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应该要4万美元左右,中国15万多的留学生中如果有10万人是自费留学,那么一年的费用总和确实是有40多亿美元。而且这还不包括其他很多间接的经济贡献,比如留学生家人到美国探亲旅游的花费。

  十年前,美国的大学里还很少有来自中国的本科生,而如今,同样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2010学年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已经占36.2%。在过去,因为要依靠奖学金,一般只有学业顶尖的中国学生才能层层过关来到美国。而现在,因为美国的大学降低入学门槛,很多在国内成绩平平的学生也能拿到美国很好的大学的录取。从精英学生到超低门槛,中美教育交流也经历了从培养精英到普及教育的巨大变化。

  现在,中国学生已经成为美国很多大学中一个很大的团体。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美国大学比比皆是。例如,宾州州立大学2010年有1640名中国学生,密歇根大学2010年有1853人,南加州大学2011年的中国学生人数居然达到了2513人。很多大学把中国当作招生的金矿,它们在中国国内设置办公室,动员华裔教授到中国招生,和国内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中美教育交流的密切程度超乎想象。

  在中国赴美留学人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到中国留学。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宣布了一个“十万强计划” (100000 Strong Initiative),希望在未来四年内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尽管目前美国只有1万多学生在中国留学,但有大量的美国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到中国。我的很多美国学生都有在中国长住的经历,他们有的是到中国国内的学校担任英语老师同时也学习汉语,还有很多人是到中国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此外,随着孔子学院和汉语课走入美国社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在美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如此众多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和如此热络的中美教育交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美国又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已经超出了教育的领域,将会在以后很长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两国关系。如果展望十年或是二十年后的中美关系,我们可以设想在中国的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会有一大批曾经有过留学美国经历的骨干分子,他们对美国的文化和社会都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尽管两国关系依然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因为文化和社会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将会越来越少。

  同样,美国社会中对中国有较多了解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即便在现在,我已经能明显感到在中美密切交流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已经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他们的前辈。例如,我的一位老师曾经是美国最早一批派驻驻华大使馆的中国问题专家。但是在她到北京工作之前,她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大陆,她的中文是在香港学的,她因此常常自嘲自己的中文是香港口音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已经大不相同。他们中几乎人人都有在中国长期学习、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很多人会说流利的汉语,能够用汉语进行阅读。我想他们对中国和中国问题的认识无疑会更全面也更符合实际。

  在美国国际教育研究会的报告中,相比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几乎在所有的数据上都遥遥领先,但是却在一个项目上“屈居”第二:2010学年,中国在美的留学生人数比前一年增长了23.5%,但是在所有国家中却只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沙特阿拉伯,一年间增长了43.6%!一个人口2840万的国家现在有2.2万多人在美国留学。相信今后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相互理解也会因此而不同。

  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是教育和文化的全球化。走出去,请进来,教育交流是求同存异和超越狭隘的最好方法。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