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cius Institute Politicization Misunderstood; Distance from Government Is Best Solution

<--

美国国务院在当地时间5月17日发布公告,要求全美孔子学院必须申请美国认证,才能在其所在大学开展教学。公告同时要求,目前在美国持有J- 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须于6月30日前离境,美方不会为他们续签签证。

  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近日表示,不愿看到因此而造成中断志愿者项目的后果。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亦表示,中方主管部门正与美方进行沟通,希望此事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不影响有关项目正常开展。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表示,美方向孔子学院发难绝非偶然事件,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据她透露,孔子学院在欧美等地曾多次被“围剿”。《人民日报》还刊发文章称:“美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势力,一直对孔子学院横加指责,不断抹黑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

  由此,一个原本有技术性的问题(教学认证与签证资格),开始有些升级到了涉及政治性的问题了。这样的发展态势,其实也和孔子学院的本身一起,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比如文化交流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政府该充当什么角色?

  歌德学院的成功经验

  类似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机构,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的,法国的法国文化协会、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意大利的但丁学院、葡萄牙的卡蒙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等。我们这里以歌德学院为例。在讨论孔子学院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被称为“孔子学院老师”的歌德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进入中国时所遭遇的问题,应该能够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

  据歌德学院(中国)前总院长、现孔子学院特聘顾问米歇尔·康·阿克曼先生介绍,实际上,成立歌德学院的初衷,当时也是有政治考虑。德国二次大战之后,法西斯刚刚下台、垮台之后,德国的名声特别不好。为此想改变世界对于德国的看法,对外展示这个德国不仅是一个法西斯德国,也是一个歌德、黑格尔、康德、尼采、马克思的德国。但由于可能开始想得简单,就是给外国人看光明、漂亮的德国。后来很快就发现,光做这种宣传性的文化交流不起作用。阿克曼说:“我估计,歌德学院的成功,就是从开始起表达出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矛盾、我们黑暗的历史。好多政治家那时批评我们,觉得我们破坏德国的形象,可是我们发现,想长期让人家信任你,唯一的办法是说真话。我们也不是想表达我们成功到哪里去,每一个机构有存在的问题。可是总的来说,一个经验是,你越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人家就越不信任你。”

  还有一点是特别值得介绍的,就是尽管歌德学院支配的总预算高达2.8亿欧元,其中大部分是每年由外交部和联邦新闻局拨款的,但歌德学院的工作是独立的,是不附有政治义务的。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实现了政治与文化的边界划定,让文化归于文化自我管理,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

  至于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发展,在早期要进入中国之时,也面临很多的困难。1986年,歌德学院是第一个获得许可进入中国的外国文化机构,当初为接纳歌德学院,经历了激烈争论,当时分歧很大。一派坚决反对,认为歌德学院是个文化渗透机构。一派觉得可以试试。中方坚持歌德学院只能从事语言教学,必须服从中方监督,中方还要派一名副院长协助工作。这种模式,其实和现在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是相近的,即国外大学创立一个孔子学院,汉办给赞助和牌子,签一个协议,派一个中方院长,基本上所有孔子学院有两个院长,一般是中方院长、外方院长。后来,歌德学院通过自身各种精彩的文化交流项目的推动,慢慢地得到了中方的认同。因此也可以看出,在文化交流的初期,政治化的解读与焦虑也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更没有必要纠结在政治议题上的相互争辩,应该实实在在地把文化的事情做好,才能消除疑虑。

  技术化问题技术化处理

  歌德学院在国外的身份是一个德国的机构,与所在国有协议和合同。而孔子学院在美国属于中国教育机构与美国的某所大学在当地合作的结果,在法律上还属于美国机构。因此,尽管孔子学院可能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但其所从事活动必须符合交流规范、遵循相关法规。而这次由于签证引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中方长期钻空子之后,美方进行的一次严格规范而已。

  在很多报道里,我们都基本上没见到对J-1签证进行说明,事实上,J-1签证是一种非移民签证,签发给来美国参加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交流访问者计划”的各类外籍人士,大学交换生、政府机构参观进修、实习生、医师进修、教授及访问学者、专家、教师、暑期工作旅游、进修等14个项目要求的人都可以申请获得J-1签证。也就是说,持J-1签证的是不能去教中小学生的,如果要教孔子学堂里的中小学生,就必须申请教师签证。持访问学者签证和教师签证入境美国有严格区分,持访问学者类签证者在中小学任教违反访问交流协议框架及联邦法规。我们必须尊重对方的法律,这一点,其实也正是文化交流的最核心之处: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价值,遵守对方的法律,遵循对方的制度行事。

  另外,孔子学院总的来讲就是一所语言学校,它90%上的活动就是教中文。所以,它不应该在国外被政治化解读,当然,最重要还是我们国内更不要将此提升到政治与外交的层面。技术化的问题,就应该有技术化的角度来解决。比如涉及到签证的问题,我们为何不学习歌德学院的做法呢,据阿克曼介绍,歌德学院一般不用从国内派出老师,基本都是雇用当地的德国人和德文教师。而孔子学院则是采取大规模地把教师派到国外的办法,所以,现在面临这种签证,应该先冷静想一想如何解决,而没有必要反应太过于强烈,甚至认为是“一些政治势力的抹黑”。

  从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至今,目前中国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建了300多所孔子学院,500个中小学孔子学堂,已经遍布150多个国家。这已经被一些人士批评为“大冒进”了。在美国已有81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127个为孔子学院下设的课堂。可想而知,规模如此大的孔子学院与孔子学堂,它们大批量地外派的教师的资质与签证,又长期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引起误解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从长远看,这种误解与质疑,对于我们明确孔子学院的定位以及如何办好孔子学院,有着矫正的意义,正如阿克曼认为的:“我不知道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有什么期望。假如他以为这是一种做广告的工具,我觉得,他早晚会发现,这种工具不起很大的作用。反过来说,孔子学院越变成宣传工具,人家外国就越不会信任他。”因此,要想获得信任与真正的更广泛的欢迎,就必须厘清政治与文化的边界,让文化归文化,政治归政治。

  在阿克曼看来,一般来讲,人们对文化交流有比较简单的想法,以为是一个好的事情,美丽的事情,理想的事情,实际上文化交流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别以为你愿意跟人家交流那是没问题的,每个人都欢迎,实际上你会发现,政治地做这个文化交流和接触,大部分是矛盾、误解、不愉快。成功的文化交流很少,极少数,也非常不容易做到。文化交流中,过去一直到现在,某个国家与某个国家关系友好友谊深厚等等,这是胡说八道,因为民族不会友谊,具体人会有友谊,民族和国家不存在友谊。所以,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办法还是政府放手,让更多的民间交流去推动国家及其人民间的交流,将专业化的问题,交给专业化的组织去实行。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