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s "Bunker Mentality"

Edited by Gillian Palmer

<--

评论:美国的“地堡心态”

来源:天津网 关键字:地堡;美国使馆;美国国务院;1983年;美国大使馆 作者:喻满意 2012-09-20 09:47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喻满意 在“阿拉伯春天”之后,随着中东“独裁者”一个接一个倒台,美国人或许天真地认为,世界变得更加安全了。然而上周发生的事件给他们上了一课:愤怒的民众围攻了美国驻埃及、利比亚、也门、突尼斯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使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和三名工作人员在袭击中丧生。美国人或许天真但并不是傻子,他们应该明白并不是谁都喜欢他们。

  美国使馆遭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驻外使馆就没有安生过。一个国家的使馆往往要承担两项任务:既要保护自己的外交人员,又要保持亲民形象,代表自己的国家形象。一般而言不能过分偏重某个任务,两者必须达到某种平衡。然而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由于频频遭受恐怖袭击,特别是“9·11”之后,美国驻世界许多国家的使馆修建得越来越像“地堡”,特别是在那些反美情绪较强的国家。

  美国建国初期并不怎么在意使馆的建筑,通常是在派驻国的首都买现成的建筑。1926年美国成立专门负责使馆建设的外交建筑办公室,后来更名海外建筑办公室。这一时期美国使馆的风格多是古典复兴风格或殖民地复兴风格。1954年,为了给美国使馆以“一种崭新的美国味”,美国使馆设计首次采用了现代建筑风格。如今仍代表这一时期遗风的美国使馆是1959年建成的美国驻希腊使馆和美国驻印度使馆。尽管今天这两座使馆已经显得有点破旧,但是在冷战时期却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建筑,是美国那一时期的象征。

  1983年,美国驻黎巴嫩使馆遭自杀袭击,造成63人死亡,美国使馆建筑相对“纯真的年代”终结。这是美国驻伊朗使馆在1979年被伊朗民众占领之后,美国海外使馆遭受的最致命的袭击。1979年11月4日,大约500名伊朗学生攻占了美国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大使馆,50多名美国外交官被扣押了400多天。从此,美国人在修建使馆时养成了“地堡心态”。驻黎巴嫩使馆遭袭之后,美国国务院成立了一个外交安全小组,并在1985年出台了一份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美国成立了外交安全局并制定了使馆建设的一系列新指南。新标准规定,使馆必须建造在安全墙之后9英尺之外,使馆离街道至少100英尺远,窗户和墙的最大比例是15%。使馆区的面积建议为15英亩(约6万平方米)或远离市中心。报告还建议对美国126个外交机构驻地进行升级或完全重建,但由于国会不给钱,最终只有15个使馆升级达到了新标准。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使馆同时遭袭,造成223人死亡。调查发现,上述两个使馆都没有达到新标准,例如坦桑尼亚使馆离大街只有25英尺。后来的调查还发现,85%的美国使馆都没有达标。东非的这两次恐怖袭击进一步加重了美国人的“地堡心态”。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国务院终于得到了国会大批拨款。“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地堡心态”达到了巅峰。美国使馆建设完全向安全倾斜。美国再次修改使馆建设标准。新标准要求美国使馆必须修建高墙和100英尺缓冲带。美国大使馆也因此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地堡”。

  美国驻巴格达使馆是美国“地堡心态”的巅峰之作。美军占领巴格达之后,自杀人弹和自杀汽车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美国决定将驻巴格达使馆打造成最安全的堡垒。美国驻巴格达使馆始建于2005年,2009年开馆。使馆位于巴格达绿区(安全区),大小相当于罗马的梵蒂冈城,周围环绕着9英尺高的防爆墙。使馆建造费用是7.36亿美元,缓冲距离是普通标准的2.5倍。里面有好几百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海军陆战队士兵,独立的水电系统。有人将该使馆称为幼发拉底河上的“美国堡垒”。

  近两年,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好转,一些美国人对美国的“地堡心态”提出了批评。2010年负责外交的美国国务院对使馆标准进行了调整,希望让美国使馆更加美观、更加人性化,对环境更加友好。美国的“地堡心态”见缓。

  上周的袭馆事件或许让美国的“地堡心态”重新绷紧。有人认为,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袭击中丧生的原因,主要是那里的使馆只是一个临时机构,既没有海军陆战队提供安全保障,也没有安装防弹玻璃或强化的门。美国或许又打算将“美国堡垒”修遍全球,特别是如果美国再面临新一轮反美浪潮。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