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荣:美国处理对华关系有两大误区
2012-12-18 18:13环球网
我有话说
字号:TT
美国在软实力、公共关系、公共外交等方面一直享有所谓强者美誉,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近几年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政策和行为方式却得不到中国网民、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认同,成了美国公共外交的一大败笔。中国舆论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和对华行为方式的力度在增强。许多观点认为,美国对华言行的根本目的就是遏制中国的发展壮大、甚至准备使用军事力量围堵中国、在战略上威慑中国。从本质上讲,中国舆论对美国对华战略的评估或判断是由美国的言行决定的。但从美国对华发挥软实力、开展公共外交的角度观察,美国有关对华政策的言行确实存在以下两大明显的误区。
误区之一: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公然损害中国核心利益,还以为理所当然、中国人应当理解接受。冷战思维和倚强凌弱的霸权逻辑占据美国政治精英的头脑,是美国无法迷途知返的主要原因。美国顽固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离间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联手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努力就是典型一例。早在30多年前,美国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美国售台武器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但是,美国向自己承认的一个主权国家的一部分出售武器,无论从国际法角度,还是从两国友好关系着眼, 都是必须停止的。美国早在1982年8月就承诺逐步减少售台武器直至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决。特别是在当前台湾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已到了最后解决的时候了,应当立即停止了。美国如果继续顽固坚持售台武器,不仅损害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损害中美关系,而且将会严重损害美国自身的战略利益。 目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显然违背美国的承诺、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就是不愿改正错误。对美国的这种错误行径,中国人民、中国舆论当然只能予以强烈谴责。
再如,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而美国政要和国会却故意声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日美安保条约》是日美双边条约,是日美之间的事,怎么能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呢?!中国一直主张通过磋商、谈判与日本和平解决钓鱼岛争端。美国此时把《日美安保条约》抬出来,只能助长日本残余军国主义势力和极右政治势力海洋扩张和强军扩军的野心,给中日谋求和平解决钓鱼岛争端增加困难,加剧地区局势紧张。对美国政治精英和国会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径,中国人民和中国舆论当然只有予以坚决反对和谴责。
美国插手中国同周边国家在南海的领土争端,鼓动菲律宾制造事端,破坏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阻扰中国同有关国家通过友好磋商、谈判解决分歧,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美国以所谓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搞力量再平衡为名,在中国周边地区调兵遣将、增加前沿军事存在、加强对中国的抵近侦查;在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中无视亚太国家和人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开展军事安全先行部署,频繁大搞军事演习,排斥中国参加,如此等等,激起中国人民对美国政治精英的强力不满。美国重返亚太、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暴露无疑。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身份自居,为了巩固其称霸世界的地位,本能性地经常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 已成为中美关系继续取得突破、大踏步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误区之二:美国以为用花言巧语就可以掩盖其言行不一的不诚信行为。美国政治精英为中国、为中美友好关系说了不少好话,对中国也做了一些庄重的承诺,如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 美方承诺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方承诺将放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等等。而在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中方对美方兑现承诺的努力和结果大失所望。美方拿出何种行动来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的中国了吗?回答也许只能令人啼笑皆非。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12月18-19日中美即将举行的23届商贸联委会会议上美方就会兑现吗? 不知道。 对对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管制放宽一点了吗? 没有。对此, 中国舆论比较包容的评价是,美方口惠实不至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该是,美方说一套,做一套,言而无信。至于还有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等其他不同的评价,哪个最恰当,美方最清楚。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为准则。对个人、机构乃至一个国家,听其言、观其行,一般是做出评价的基本方法。为了给重要外交活动行造良好氛围或外交礼仪,美好的言语是需要的。中美双方表达对中美关系美好前景的期待不能解读为陷入空谈。但行动胜于言语。美国政治精英要取信于中国人民,为改善中美关系拿出实际行动来、践行诚信原则至关重要。
总之,中美关系要取得重要突破、真正开创新型大国关系新局面,中美两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言行一致,践行诚信原则是增加政治互信的基本条件。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