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Election Cannot Hide Underlying Problems with American Democracy

<--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已经尘埃落定。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向致力于不断提升自身影响,通过各种形式对外推行美式民主。但今年的美国大选却暴露出美式民主制度种种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如今的美式民主违背了开国先贤以选举制度凝聚联邦的初衷。随着时代发展,以个人主义和竞争为核心的美式民主机制越来越滑向互相否定、互不通融的深渊。美国已从一个民主政体变成了一个“否决政体”——从一种旨在防止当政者集中过多权力的制度,变成了一个谁都无法集中足够权力从而作出重要决定的制度。你死我活、非黑即白的政治极化色彩浓厚,不仅大量耗费了社会资源,也误导煽动民众不满情绪、为国家分裂推波助澜。尽管在电视网络选举时代,今年美国大选候选人的演讲技巧、煽情功力及个人魅力已被塑造包装得登峰造极,与娱乐大片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却没能充分调动民众的兴趣。共和党初选被媒体称为历史上“最丑陋、最引发分歧、最乏味”的初选,大选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评价为漫长艰辛、让人麻木厌烦。“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则称美国正走向“美利坚分众国”。恶劣的竞选气氛、可疑的民调结果、空洞的竞选口号甚至让高达四成的选民自称“不属于任何党派的独立人士”,创下了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纪录。

如今的美式民主沦为金钱政治。美国民主党人杰西·马文·昂鲁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句名言“金钱是政治的母乳”,形象概况了美国政治与财富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1860年大选,林肯总统花了10万美元,1952年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时,他及其对手共花了1100万美元,1996年美国大选花费膨胀到9亿美元。据美国智库“政治反应中心”统计,今年包括总统选举和国会地方选举在内的大选总花费达到天文数字60亿美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烧钱”的选举。两年前,美国最高法院在“政治捐款属于言论自由”的名义下,取消了个人与企业向助选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的上限,更加强了金钱对选举的决定权。金钱不仅支付候选人的各种花销,也主导各种形式的媒体舆论操纵民意,架空和边缘化中产阶级,穷人更是只能成为配角和看客。不少美国学者认为,选举是一场闹剧,奥巴马和罗姆尼不过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民主党和共和党均为金钱所左右。当今社会的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美式民主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如今的美式民主逃脱不了寡头政治操纵的本质。上至总统,下至州、郡、市的决策阶层大多通过竞选产生,这些候选人是否当选,表面上由选民决定,实质却是垄断资本和政治联盟交易妥协的结果。富人大量资助自己选定的候选人,或是两面下注,同时对两党投资。今年大选,德州石油大亨西蒙斯就对罗姆尼至少赞助1574万美元,赌场巨头阿德尔森更提出用1亿美元帮助罗姆尼辅选。草根出身、曾呼吁“政治要摆脱利益集团操纵”的现任总统奥巴马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巴菲特、索罗斯、盖茨等富豪背后支持,奥巴马很难如愿以偿、成功连任。美国政治学者弗兰西斯·福山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其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的寡头政治中。利益集团影响政坛,并对我们面前的政治选项造成扭曲——这是所有现代民主政体共同面临的危机。”

如今的美式民主没有体现平等原则。由于实行“选举人团”和大多数州的“赢者通吃”制度,候选人即便获得大多数民意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大多数普选票,但如未赢得全国选举人票的半数,仍无法当选总统。这原本是由于历史上交通、信息不发达而无法及时、准确地统计选票而采用的权宜措施,如今却使“同票不同权”的现象堂而皇之地存在着。选区划分制度也被公认为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大污点,大多数州官员可以自行选定选区界限,为了确保足够的支持率,在任者划出了千奇百怪的选区,比如环形、夹心形等选区,将支持者划进来、把不支持者挡在门外。不少选举等记制度纷繁复杂,很多人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困难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参加投票,实际上早在选举还没开始前就被剥夺了投票权。

再“完美”的政治体制,唯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可能保持蓬勃发展的活力,“美式民主”也不例外。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