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merican Oscars, the World’s Be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ds

<--

钟雪萍:美国奥斯卡,世界最佳思想政治工作奖

2013-02-26 10:29环球网

302

字号:TT

  “观察者网”2月24日文章 原题:奥斯卡最佳思想政治工作奖 一年一度又闻奥斯卡。想当初,在《河殇》那种“蓝色文明胜黄色文明”的二元论思维盛行的八十年代,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个个坚信奥斯卡代表人类最先进生产力,只要跟它沾边,我们一定趋之若鹜。少见多怪,却以为被启蒙。

  不过,在如今多见不怪的时代里,奥斯卡所代表的,仍然是好莱坞的最先进生产力。尽管每每总有人站出来,说这“皇帝”赤身裸体,但皇帝不害羞,高踞强大的生产力之上,基础决定上层,尽管赤身裸体地站在众人面前,反射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的,却是皇帝精美华丽的(名牌)盛装。晃你眼没商量。

  这一上一下,一折一射,显示出的是不可小觑的好莱坞所代表的宣传水准及其力度:爱(美)国爱家庭,颂(帝国)英雄,赞“个人”至上,扬“人道”精神,将精英打扮成平民,在制造明星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对大众欲望的操控和生产,在弘扬暴力的同时遮蔽真实的暴力和不公,并以“正义”为其“正名”,在弘扬“普世价值”的同时遮蔽帝国主义的本质,好坏通吃。即保证消费和再生产的延续,又保证某种价值体系的再生产。

  那水平!明明是宣传,却能让被宣传者对“宣传”二字嗤之以鼻!

  今年被提名的片子大多比较“严肃”,不是关于人质,就是关于黑奴,不是关于精神疾病,就是关于酷刑。但其“宣传”的本质不变。

  最近抽空看了《Argo》(《逃离德黑兰》)。该片得八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提名。此片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关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时,美国六位使馆人员如何成功“逃离”伊朗。据说,美国前总统卡特,因时任总统,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被问及这部电影。他说看了,很喜欢,但它与历史真实不符:影片中的那位来自中央情报局的英雄,其实在伊朗只停留了一天半。而那六位在加拿大使馆呆了80多天的外交官,更多的是受到加拿大的保护。还得感谢卡特说了点真话:我跟朋友看完电影走出剧院,完全清楚自己又被宣传了一把,但对其中刻意聚焦的“事件”的真假并不清楚。除了卡特所说,后来还得知,那些外交官也根本没有到过什么巴扎市场,所以不可能经历影片中刻意描述伊朗人的那种敌意;更不用说,他们也没有经历结尾表现的那个汽车追飞机的场面。当然,这种最后场景,基本上可以根据好莱坞电影史来判断真假;好莱坞好这口,跟真假无关。至于其对“敌人”或“他者”的再现就更不用说了。

  在评论获提名更多的《林肯》时,一位评论人对波士顿公众电台说,其中也有不少历史上不曾发生的事。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因其不真实,引来康涅狄克州的抗议:影片在描述参议员投票赞成或者反对废除奴隶制的宪法第十三补充案时,没有按事实用每个参议员的名字,而是用了他们所代表的州名;康州的州名就在影片试图反映林肯的反对派时给“污名”了。采访人感叹道,这些历史的真实在好莱坞的“颠覆”下,不为大众所知,人们以后会把好莱坞生产的历史作为真实的历史。

  这位主持人显得天真,感叹着早已是规律性的现象,甚至不知道她自己在报道其它国家时,不见得就没参与制造并重复历史不真实的做法。自己国家中的某些不真实,因为自身内部存在不同的立场而被指出,有时还得以纠正,尽管绝大多数的报导即使不真实,也往往只有少数得以纠正,更多的则被大众接受。但是,关于其它文化尤其是所谓敌对国,源于无知和立场偏见的错误百出,但纠正率几乎为零。

  在当今中国,很多人,有的出于立场,有的随大流,对国内的“宣传”无论是否有理大都嗤之以鼻,与美国民众相比,更愿意批判自己,对官方“宣传”有更大的戒备和怀疑。头脑清醒的批评和怀疑以鲁迅为榜样,没什么不好。经历过革命的中国老百姓里,藏龙卧虎,政治意识往往会在多个比较熟悉的层面上被激活。关键在于,在怀疑自身所处的权力结构及其宣传时,不要被别人的宣传晃了眼,把别人的宣传当补药吃,结果不但没有对症下药,反而让自己更加上吐下泻,更加虚脱无力,进而因双膝无力而拜倒在赤裸裸的皇帝面前。

  最近有媒体,新富,加上他们的代言人,大肆宣传进一步改革就是进一步市场化、进一步私有化。这种连对中国不怀好意的人们都会私下偷笑为愚蠢的宣传,在中国却真那么会事似的,以各种“经济学”大会、研讨会、访谈的形式发生着,并在一些主流媒体上被毫无批判地报导着。这种以深化“改革”之名,行深化资本主义之实的宣传,跟奥斯卡奖一样,为自己找个名义,为自己敲锣打鼓,在晃瞎你眼睛的同时,自己偷笑着奔向银行(laughing all the way to the bank),而且是带着你的钱跑去的。(作者为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兼中文部主任)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