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封城,在家看CNN即時報導一天。兩點心得:
首先,關於媒體專業。整個封城過程,為了避免警方行動與資訊走漏,CNN在過程中配合警方,只在封鎖線外報導從外觀可見的資訊,並且告知觀眾其不便展示相關圖影片。許多時候CNN並未使用即時畫面,而以先前畫面取代,也是為了配合警方行動。
此外,在嫌犯被逮捕後,CNN第一時間討論的問題,不是主持人問來賓嫌犯在船上做了些什麼,或是重演警方如何迫近抓到嫌犯,而是FBI在逮捕的當下有無行米蘭達告知義務,告知嫌犯其有權保持緘默以及要求律師辯護等。
美國媒體和人民沒有因為傷心或憤怒而失去理智,也未有太多謾罵,在乎的竟是嫌犯有無受到應有的刑事程序保障。究竟經過多久的教育與沉澱,能有這樣的社會理性,也才不過二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在這次事件中起碼做了良好示範。
最後,嫌犯被捕時受了重傷,但是逮捕及入住醫院的當下,媒體未能得知並報導嫌犯的傷勢細節,以及檢警方的訊問或偵查進度,一切都保障了一個病人的基本隱私,與實質的偵查不公開。這一切除了是媒體專業,也該是醫院專業、檢警方專業的結果。
或許有時CNN的報導多了些大美國主義,但卻沒有太多的催情、獨家或逾越分際,多只是報導警方發布的官方消息,除了米蘭達告知義務的兩面討論,沒有更多的批評,就事論事的呈現「事實」本身。嫌犯,也終究只是嫌犯。
回頭看看台灣,我們的是否專業?
其次,孰較恐怖?政府措施或反政府措施,都是建立在恐懼之上。當人們感受到一個拿著炸彈到處轟炸的嫌犯在距離住處不遠處時,是否會同意政府拿著重裝武器侵入家裡搜查,以捕獲嫌犯?肯定的答案或許居多。因為此時人們對於迫切危險的感受,已經遠大於對於人權受不當侵犯的恐懼。
美國接下來對於人權與正當程序的妥協,究竟要犧牲到何種地步,才能撫慰對於未來不可知危險的恐懼,無從預測。但是否恐懼本身,才是帶來更多危險與恐怖攻擊的元凶,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回頭看台灣,我們是否需要因恐懼而無止盡地犧牲人權?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