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望遠鏡眺望 中國非美國的頭號公敵
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今年二月,美國一項最新民調顯示,美國民眾不再將中國視為“頭號公敵”,俄羅斯則被視為最具威脅的存在。據美媒報道,該調查於2015年2月8日至11日進行,隨機抽取了居住在美國的837名年齡在18歲以上的受訪者。2014年的數字顯示,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敵人的受訪者占到了20%,居民調首位,但最新民調顯示該比例下跌至12%,排在了俄羅斯和朝鮮之後。在經濟領域問題上,2013年和2014年時,52%的美國人認為崛起的中國經濟對美國經濟利益構成威脅,目前持這種看法人數的比例為40%。
一句話概括這些具體的數字,那就是,認為中國對美國經濟和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人數正在減少。這是好事,說明中國在推進中美關係正向發展上的所作所為受到了美國社會一定程度的認可。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中國對美國“威脅指數”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部因素凸顯和激化,並不是真正因為美國對中國放下了心。
去年,由於白宮插手烏克蘭問題,導致烏克蘭爆發顏色革命,使得俄羅斯展開反擊,美俄關係因此瞬間惡化。一年多來,俄羅斯總統普京強硬對抗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態度,使得普京及俄羅斯成了美國媒體“圍剿”的最重要對象。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自然吸引了更多美國輿論和美國人的眼球。制裁俄羅斯、打擊俄羅斯成了美媒每日關注的重點,有了俄羅斯這個對比,其輿論自然對中國的有所放鬆,減少了媒體方面的苛責,美國人對中國的態度也自然會緩和。
其實,對於中美在新時代的關係,中國早已提出用“新興大國關係”來闡釋,只是美國對這個說法的態度一直不可置否,美國官員在談到中美關係時,也極少主動談到“新型大國關係”,而且含義與中方所表達的似乎也有所不同。由美國學者甚至表示,中方認為對於“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中美兩國達成了共識,但是在美國方面,對此見解存在分歧。而這種差異是頗為耐人尋味的。
對於這種差異,我們認為,美國還沒有完全理解、認可中國所提之“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和深意。其實,中國所說的“新型大國關係”遠沒一些人想的那麼複雜,中國如此說,亦絕不是想出人頭地,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打造所謂的“G2”局面。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外交部部長王毅就“中美關係”的相關問題也有所表態。他說,“中美是兩個大國,不可能沒有分歧,分歧也不會因為建設新型大國關係而一夜消失。我們不必總是用顯微鏡去放大問題,而是要更多地端起望遠鏡去眺望未來,把握好大方向。”
王毅也表示,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一個創舉,不會一帆風順,但卻勢在必行,因為這符合雙方的利益,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有句話叫“心誠則靈”,只要雙方拿出誠意,守住“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築牢“相互尊重”這個基礎,我們就能共同做好“合作共贏”這篇大文章。
王毅外長的一番話,已經把中國所倡導的中國關係解釋得清清楚楚,什麼是底線?什麼是基礎?講話內都有所說明。我們認為,美方應該充分理解中方的誠意,不把中國當成敵人,而是和中國一同克服互相之間存在的分歧摩擦,提高互信,誠心誠意地與中國一起共同構築適合彼此雙方的“新興大國關係”。
今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結合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將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對美進行國事訪問,繼2013年加州的“莊園會晤”以及去年北京的“瀛台夜話”之後,中美元首將再次互動交流。這次會面,預料對於兩國拓展合作、增進互信和有效管控分歧有著無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我們以為,如果美國認為中國是“頭號公敵”,那中國便是;如果美國可以逐漸減少對中國的敵意和不信任,那中國便不是敵人。中美之間的矛盾分歧不可一日解決,但正如王毅外長所說的那樣,兩國應該用望遠鏡去積極眺望中美關係的美好未來,“新型大國關係”也應該進一步磋商,以取得更多、更實質性的成果。
中國現在、將來都不會也不應是美國的“頭號公敵”,這點,美方應有所認知。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