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Democracy Spell Chaos? The Adolescence of a Democracy as Seen Through Early American Presidents

<--

自古以來,對民主政治的批評,都是質疑,他們認為大部份人都是愚蠢的,由大部份愚蠢的人去主宰的政治,必然導致愚蠢、低效、自私與軟弱。可是你怎樣說都不能無視美國的存在與強大的現實。

面對這矛盾,有些矛頭是直指美國的,例如說,美國根本不是民主。不過這樣說很容易被迎頭痛擊,所以更常見的做法是,與其貶低美國,不如貶低自己——美國人質素高可以民主,質素低的人民主是災難——這個說法在華人世界應該是很常見的說法。

而這個說法常有的佐證是,臺灣初期民主,並沒有令臺灣人走進天堂,如果民主不能直接令臺灣變成天堂,則民主的功用是可疑的。其實說來說去,就是想找些理由去達致「美國的民主是成功的,臺灣的民主是失敗的」這樣的結論。

民主是否正確的?當局者迷,我們這世代的人類難以定論,也許去到幾百年後,我們會確定民主是個錯誤也說不定。但是如果今天說「民主是個錯誤」,應該是沒說服力的。不過,我們卻可以看回二百多年前的美國,是否美國在獨立以及民主選總統後,就一帆風順呢?不是。

關於美國總統的故事,我們多數聽到華盛頓拿斧頭恐嚇他父親(還要是假的)為止。卻很少人會留意到,之後公主和王子可沒有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初 期的美國,非常弱小而且不穩定,十三州殖民地的人口,加起來還不及當年英格蘭的一半,而且也不是大部份美國人支持獨立,支持者只有三份之一。獨立後的美國 經濟,嚴重依賴對歐貿易。獨立的美國與其說前途一片光明,不如說是一個根本隨時就會被英國重新征服的狀態;更要命的是,政黨惡鬥不止。

例 如第二任的總統,約翰‧亞當斯上任時,內閣和議會卻比較受在野的漢米爾頓影響,導致了大家的政策方向根本不一樣。當年的華盛頓,交代美國要獨立而且中立, 就是不想捲入歐洲大陸的衝突。可是現實卻是,弱國根本無權中立,法國迫使美國在英法衝突中歸邊,被法國外交官索賄而發生醜聞,還使美國差點陷入對法開戰的 狀態,激怒了議會,最後在一片噓聲中勉強議和,接著就焦頭爛額的滾下臺。臨走的時候還一次委任大量法官,引發憲政危機。

第三 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在選總統的時期,他和亞當斯可是互打烏賊戰,直接說他是不男不女的亞當斯娘娘,亞當斯則說他是個紅蕃生出來的陰險野種。在世界大亂 時,傑佛遜也是做了很多有爭議也被罵的事情,去到甚麼程度?在他最後為自己預備墓誌銘的時候,他把他一生最大的功業寫下來,他認為,他的功業是寫了美國的 獨立宣言,創立維珍尼亞大學,卻不包括他當過美國總統一事,這反映了他的感受。

去到第四任的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時,對美國 最大的考驗到來:就是爆發了拿破崙戰爭,美國一如過往想要中立,加上要維持經濟,便繼續法國貿易。英國照樣不打算容許美國中立。就強制扣押美國的船。美國 驚覺英國對自己的鎮壓還是很強大,便向英國宣戰圖生存。美國意識到,獨立後的美國要生存下去,最好把英國勢力從北美驅逐。

但當年的美國是怎樣的狀態呢?政黨惡鬥,將領無能,架構鬆散,國庫貧窮,士兵散漫,而且不願意離開自己家鄉打仗,這場仗完全是麥迪遜的惡夢。打到連首都華盛頓都被佔領,連總統的住宅都被焚燒了,最後才在非常努力下與英國訂下和議,疆界沒有任何改變。

但這場打得焦頭爛額的戰爭並非一無所得,能夠和英國打成平手。美國人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獨立得到保障,至少不會再被英國吞併了。而且經歷過這麼多苦難,美國的政黨惡鬥才慢慢收斂,國運也不再動盪,集體意識慢慢建立。

去到這一步,美國人才正式對這個民主國家的未來,建立了信心。這離美國第一任民選總統上任後,走了差不多三十年。美國人其實一開始也不是大部份支持獨立,也是政黨惡鬥,被強國欺負,亂象頻生,有些人羡慕當美國人,但是當一個早期的美國人,可不是輕鬆的事情。

看看美國的歷史,其實臺灣並不特別差,像這樣的民主國家,例如美國,成長起來都沒有容易過,但不等於她未來就走不到終點。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