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 So Many People Support Trump? Will Trump Be Able To Govern America?

<--

为什么这么多人支持特朗普?他真的能统治美国吗? (2016-03-09 10:50:22)

标签: 杂谈

对于特朗普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所以今天就不介绍他了,着重讲这几个方面:

1、目前美国社会对特朗普的反应。

2、特朗普是不是真的能当选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共和党有没有什么办法狙击他?

3、既然主流媒体和公众都讨厌特朗普,为什么他能够拿到这么多的选票?支持特朗普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4、如果特朗普真的当选,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个部分都有小标题,大家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跳着看。

1、目前美国社会对特朗普的反应

上周的超级星期二,特朗普拿下7个州,这是一个分水岭的时间点。在那之前,很多人并没有太把特朗普当回事,即使是他一再在民调中领先,媒体都还分析说,民调和实际的选举是两码事,支持特朗普的人对投票的积极性很低,不会出来给他投票。

然而实际情况呢?超级星期二共和党这边一共有800万人参加投票,而民主党只有550万人投票。反观2008年的超级星期二,共和党只有500万,民主党是800万,正好倒过来。特朗普炸出了一大波本来不爱投票的支持者,动员能力惊人。

从那天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不能再把特朗普当成一个笑话了,他获胜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超级星期二后,Google 的数据编辑发推特说,Google 上“怎么移民到加拿大” (How can I move to Canada) 的搜索次数在四个小时内猛增3.5倍。这件事迅速被各大媒体报道,此后整个星期的搜索量更是增长了10倍。

调皮的多伦多市议会议长发了一条推特,对想移民的美国人民表示欢迎,同时附上了加拿大政府网站上关于移民内容的网页,这条推特被转发了近5万次。

不过这件事当成段子看看就好,第一,历届美国总统选举时“怎么移民到加拿大”的搜索都会出现增长,这更多的只是一种失望情绪的表达;第二,媒体大量报道后很多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去搜索。

共和党的大佬们都急了,上届候选人罗姆尼和上上届候选人马侃都发表公开讲话痛批特朗普,呼吁民众不要给他投票;上周三,70多位位居高职的共和党官员联名签署公开信,表示如果特朗普真的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宁可投票给希拉里(或山德斯)。

针对特朗普宣称要用酷刑折磨乃至处死恐怖分子以及他们的家人(违法且违背国际公约),美国军方已经退休的元老也都出来说,如果特朗普当选,军队可能会违抗他的指令。

曾经当过几任纽约市长的亿万富翁布隆伯格今天发表声明说他不会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布隆伯格声望很高,在纽约掌权时政绩闪亮,每一届总统选举都有很多人猜测和鼓励布隆伯格参选,但他从来没有参选过。

今年他本来非常想参选,连竞选广告都已经拍好了。但今天他表示,自己还是决定放弃,因为经过数据模型推演,假如特朗普真的成为共和党候选人,他自己参选势必分流民主党候选人(不管是希拉里还是山德斯)的选票,客观上可能反而给特朗普助攻,帮助后者当选。他说这是自己的良心无法接受的结果。

下一阶段对选情至关重要的是3月15日投票的佛罗里达州,目前共和党各派政治势力已经投下1000多万美元,在佛罗里达预定了大量的电视时段播放攻击他的电视广告。

然而,这一切能不能起效还很难说,甚至还可能激发特朗普的死忠支持者们同仇敌忾的决心,最后适得其反……

2、特朗普是不是真的能当选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共和党有没有什么办法狙击他?

这里有两个关键的数字:1237和8。我们一个一个说。

美国的总统选举是世界上最复杂、耗时最长的选举,很多规则连普通美国人都搞不清楚。两个党的规则不一样,各州的规则又不一样。例外的情况我就不说了,这里只说最基本的规则。

现在进行的是各州的初选,目的是为了选出两党各自的候选人,这个过程因为人人可以投票,而且一个州一个州投过去,所以比较好看。然后这两个人再在11月8日最后对决,获胜者成为总统。

以共和党为例,最后的总统候选人将会在今年7月18日在克利夫兰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选出。参加这个大会的一共有2472人,每人一票,来自全国各州,每个州都分配一定名额。要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必须拿下半数以上,也就是1237票。

这是2012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现场。

但是呢,一般来说,这个选举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参加投票的人是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投票的,只能按照自己所在州的初选结果(也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部分)来分配。

怎么分配呢?有些州实行按比例分配。比如说弗吉尼亚州,一共有49个名额,这49票就按照初选的得票数按比例进行分配,特朗普因为拿下了34.7%选票,所以得到了49×34.7%=17票,其他四个候选人按比例分别得到16、8、5和3票。

还有一些州实行的则是“赢家通吃”规则(winner takes all),在这个州的初选中得到选票最多的候选人,就独占这个州所有的票数。比如说南卡罗来纳州有50张票,因为特朗普得票率最高,所以50票全部归他一个人,别人一张票都没有。

下图深绿色的州实行赢家通吃。这里还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有些州只是部分实行赢家通吃,我不展开了。

把每个候选人在各个州得到的票加在一起,就是他们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最后的得票数。也就是说其实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谁是候选人就已经定了下来。

现在共和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地阻止特朗普在各个州的势头,争取让他最后拿到的票不超过1237张。

在目前已经结束的各州初选中,特朗普一共拿到了384张票,第二名克鲁兹是300票,其他两人分别是151票和37票。

如果其他候选人最后拿到过半数的1237票,那么他成为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出局,这是共和党建制派最理想的结局。

如果没有人拿到1237票,那么就进行第二轮投票。这个时候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了,不必再受初选结果的约束。所以现在共和党内部要做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反对特朗普的人去参加这个大会,这样他们在第二轮就可以把特朗普选下去。

最糟糕的情况,特朗普拿到了1237票,共和党仍然有办法。因为他们的党章里,鸡贼地增加了这样一条规则:那就是候选人必须至少在8个州拿到绝对多数的票(基本上等同于必须要拿下8个赢家通吃州)。而且,这个规则是允许随时修改的……假设特朗普拿下8个赢家通吃州,共和党完全可以把门槛提高到9个州……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有些州实行开放式选举,即使不是共和党员也能参加共和党的投票,特朗普很大一部分选票都是来自共和党外的独立选民。而在还没有举行投票的州里,许多都实行闭门式选举,只有共和党员才能投票,估计特朗普的势头会受到影响。

这样分析下来,特朗普要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共和党也不敢轻易乱来,如果真的走到要修改规则限制特朗普那一步,引起群众强烈反弹,局面很难收拾。据说现在共和党已经开始部署在全国代表大会的防暴力量,怕万一出现暴动。就算不出现暴动,民心也必将四分五裂,共和党以后也难以为继了。

接下来最重要的日子是3月15日,这一天有4个实行赢家通吃的人口大州举行初选,其中光是佛罗里达就有99张票,在各州中仅次于加州,相当于三四个其他的小州。这一天之后,局势基本就能明朗了。

3、既然主流媒体和公众都非常讨厌特朗普,那为什么他能够拿到这么多的选票?支持特朗普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不光其他国家的人关心,很多美国人自己也看不懂,特朗普凭什么啊?到底都是谁在支持他啊?

过去几天,全美各大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作分析,以及采访特朗普的支持者。

特朗普本人极富煽动性的人格魅力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美国人对现状非常失望:收入差距拉大,薪水增长停滞,好工作难找,生活指数下降,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高额贸易赤字,医保方案烂成一团糟,移民大量涌入降低了生活质量(至少他们认为如此)……

对现状的失望,带来了对政治的失望。在过去几十年,每一次选举政客们都许诺要重振美国梦,塑造一个更伟大的国家,然而他们上台之后无一例外地让人民更加失望。很多人突然开始意识到,原来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这个国家所依赖所仰仗所服务的,都是那些占据社会阶层最顶端的1%。

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华盛顿和白宫,被这个国家的政治精英们骗了。

让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这些年美国社会苛求政治正确的压力风气已经到了变态的极端,无处不在,很多人其实都已经不堪重负了。他们不再愿意去无休止地“宽容”、“多元”和“爱”。

你对社会不满吧,可是你还不能抱怨,不能抱怨移民抢了你的饭碗,不能抱怨亚裔小孩抢走了名校的名额,不能抱怨黑人引起的高犯罪率……不管说什么,哪怕只是在陈述事实,都会被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来批斗。

这个时候,突然有个无所顾忌的大嘴巴跳出来放炮,说,我们要在墨西哥边境建高墙不让他们进来,我们要把非法移民都驱逐出去,我们要对中国态度强硬一点……

“政治正确是这个国家的大问题,我没有时间去政治正确。”

而且这个人还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不像别的候选人,不是州长就是参议员——共和党的那些候选人,“我们一个也不喜欢,一个也不想选,他们都是一伙的”。

而且这个人还是成功的商人,他一定有办法重振经济……

可想而知,很多人郁积的不满情绪突然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他们把特朗普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他口无遮拦大放嘴炮,他所犯的低级错误,在我们看来是愚蠢至极,但在他的支持者看来,恰恰说明他的真诚、说明他没有心机,和那些油滑的政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他是和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的草根。他就是那个冲撞风车的圣堂吉诃德。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特朗普那些嘴炮政策,通常都是逞一时之快,充满漏洞,基本上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除了很大一部分“收入低”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之外,还有很多投票选他的人,其实并不是不知道他的愚蠢。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够借助特朗普打破美国社会现在压抑的政治正确氛围。

这是特朗普支持者在大学里的集会现场。

“全球变暖这个概念是中国人编出来的骗局,为了让美国的制造业失去竞争力。”

这几天媒体上有很多特朗普支持者的自述,很多都是中上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敢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支持特朗普,接受采访时都要求匿名。

一个年轻的古巴裔女性说,“现在美国的情况是,左派已经把持了整个社会,只要稍微说点政治不正确的话,就会被无情地碾压。政治正确是一切灾难政策的起源,最后会让美国碎尸万片。而特朗普不仅仅是回击,他把这一切都生吞活剥了。”

一个50岁的大学教授说,“我是一个自由左派,但我还是会选特朗普,虽然我不会告诉任何人。主要的原因是我对现有两党体制的愤怒,以及奥巴马和布什糟糕的执政。我也对现在学校里和媒体上的政治正确非常愤怒。我愤怒,因为那些强迫的多元文化,那些无处不在又师出无名的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恐同等等的抱怨。我尤其对那些社会正义感爆棚的骑士们感到愤怒。我投票给特朗普的主要原因是,想看看特朗普赢的时候他们脸上的表情。并不是说我喜欢特朗普,我只是讨厌那些无法忍受他的人。”

加州一个48岁的科学家说,自己在2000年从英国移民而来,上次选举投了奥巴马的票,但是因为反感激进的伊斯兰分子,所以现在变成了一个藏在柜子里的特朗普支持者,“我还没有告诉我的任何朋友和同事,如果他们知道的话会认为我是个白痴。”

一个56岁的赌场工作人员说,在内华达特朗普在拉美裔中拿下了46%的选票,因为这些合法的拉美移民同样害怕非法移民来抢工作。

这个18岁的小帅哥支持特朗普。

一个29岁的瑜伽教练说,“我不是在给特朗普投票,我只是在对现有的政治体系投反对票,我们必须把他们清除出去,即使代价是选一个真人秀电视明星当总统。绝对不能让希拉里赢。不要登我的名字,这会影响我的形象,我的女朋友会杀了我。”

一个退休的生物工程师说,“绝对不能让希拉里赢,她会继续以华尔街的风格向寡头政治迈进,最后摧毁民主体制,把美国变成一个法西斯的柏拉图理想国,这一切已经在发生了。特朗普就是解药,我知道他是个小丑,他说过的话只要做到一半就会变成灾难,他就是希特勒和裕仁天皇的合体。但这正是我会选他的原因,这个国家会因为他而受到刺激,最终苏醒过来。”

一个20岁的阿拉伯穆斯林同性恋学生说,“共和党对我这样的人并不好(移民、穆斯林、同性恋),可是民主党呢?他们仅仅因为我的身份,就傲慢地想当然地觉得我会把票投给他们,这是对我的侮辱。我的父母都被特朗普对穆斯林的态度吓坏了,但其实他不会攻击我们这样的温和派穆斯林,他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18岁的小帅哥同样支持特朗普。这个18岁的小帅哥同样支持特朗普。

一个52岁的经理说,自己的学历很高,哈佛和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硕士,收入排全社会的前10%。连他妻子都不知道他支持特朗普。他说自己相信特朗普会一事无成,但还是会选他,因为这样一来美国人民就会意识到美国体制的美妙,会看到议员们对总统的制约作用,就会意识到改变世界不仅仅只是选某个言辞动听的候选人,而是需要更努力的工作……(匪夷所思)。

4、如果特朗普真的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他能打败希拉里吗?如果他真的当选总统,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鉴于这篇文章已经非常长,我长话短说,简单说几句。

诚实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打败希拉里,没有人知道。在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传统的智慧已然不管用了。尤其是在看了那些特朗普支持者们的话后,我开始觉得,可能性非常之大。希拉里本身有致命的弱点,比如只走脑不走心,没有太多的亲和力,而这恰恰是特朗普最大的优势。

不过,即使他当选,美国也不会乱成一团,因为有三权分立体制的制约,美国总统的权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不可能肆意胡来。考虑到共和党和民主党一致反对他,不管哪个党掌控国会,未来他应该在很多方面都备受掣肘。

最理想的情况是,特朗普上台后会修正自己竞选时的胡言乱语。以前历次总统竞选都是如此,候选人在选举的时候为了博眼球通常会放狠话,但当选后那些狠话就都抛在脑后了,会变得务实很多。

而且其实特朗普在很多政见上都是摇摆的,往往第二天就改了立场,在过去几个月这种情况出现过很多次。

之前在《纸牌屋》里演下木总统的凯文·斯佩西上脱口秀时,也嘲笑过特朗普对政策一无所知,因为特朗普曾经声称自己通过看电视来了解外交政策。

糟糕的情况是,特朗普上台后四处树敌,因为他在外交上非常极端和嚣张,势必会加剧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对抗。

现在世界很多国家极端右翼势力都在迅速崛起,有些甚至通过迎合民粹和民族主义上了台,包括现在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是高涨。而特朗普的出现,可以看成是美国对这样的世界潮流的一个呼应。开放、包容、多元的理念会更多地遭受质疑和嘲笑甚至被抛弃,民粹、仇外、铁血民族主义和强人政治将会横行。

也许,好日子快结束了。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