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s Gift to Tsai Ing-wen: Democracy or Cold War?

<--

聯合報社論/美國送蔡政府的禮包,打開是民主或冷戰?

境外勢力「介選」,是這次大選的主要議題之一。民進黨不斷誇大「中共介選」,事實上,美國在這場選戰的角色比起對岸並無不及。從美方高調宣示助台反制中共,到宣示對蔡政府的友好關係,以及在台協會提醒美僑上次高雄遊行可能的衝突,皆顯示美國不想在台灣這場選戰中扮演「局外人」。

美國的「介選」,一方面是針對中共「介選」而進行的「反介選」,強調大陸企圖干預台灣政治,並利用假訊息影響台灣選舉;因此,美台合作能強化台灣應對能力。然而,「反介選」本身即是實質的「介選」,不僅讓國民黨很難抗拒,更提供蔡政府和民進黨操作「抗中護台」的主權牌。

王立強的「共諜案」,是美國介選操作的明顯傑作。發生在澳洲的王立強案,卻由美國的主流媒體率先發動輿論戰;儘管王立強的真實身分可疑,美國在台協會臉書粉專仍分享了王立強的訪談新聞。對於台灣的選戰,川普政府不只是「消極支持」,而是扮演攻城鎚的角色,希望影響選舉結果。

另一方面,美國從《台灣旅行法》到《國防授權法案》等一系列友台法案,包括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發表挺台談話,推升台美關係,也強化美國對中「反介選」和對台「介選」的正當性。但在實質面,美國除了「口惠」,實際作為不多:官員互訪層級並無明顯突破,蔡總統過境也未見更多禮遇,軍售則是多年爭取且仍非最先進武器,蔡政府外交屢遭挫敗亦未見美國更有力支持。

儘管如此,面對美國送來的「大禮包」,蔡政府喜不自勝,不斷宣揚台美情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是「境外勢力」介選,中共的介入是邪惡的,美國的介選則是正義的。蔡英文多次強調,台灣是「捍衛民主的第一線」,和美國共同對抗中共,是為了捍衛民主價值;民進黨近日通過的《反滲透法》,也具有配合美國「抗中」政策的影子。無論如何執法,《反滲透法》都將為兩岸交流戴上「緊箍咒」,舉凡政治、文化、教育各領域的交流都將受到影響。

蔡政府的論述,其實和國際現實有很大落差。美國將中共當成首要假想敵,雖與川普總統的政策有關,但究其根源,仍是大陸經濟實力崛起、國際影響力提升,危及美國的霸主地位。因此,美國必須削弱中國的力量,使之難與美國抗衡。美國的印太戰略,即是此一思維下的產物。印太戰略要圍堵中國、俄羅斯和北韓等國,其中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大陸。在此框架下,台灣只是美國圍堵中共的一顆棋子,美中貿易戰則是此架構下的一場「看不到子彈的戰爭」。

西方學者將這場對抗形容為「新冷戰」,美、中雙方都想透過經貿力量壓制對方,台灣因此能在其間扮演某種棋子作用;若台灣不唯美國之命是從,美國的印太戰略便出現破口。換言之,美國對蔡政府的「義助」,蔡英文美其名為「守護民主第一線」;事實上,美國是要台灣站在「新冷戰第一線」。若置換成戰爭的概念,就是「戰場最前線」。以川普的霸道,說「守護民主」,未免可笑。

美中貿易戰若持續升溫,受到傷害的不會是美國,也不會是中國大陸,而可能是「戰場最前線」的台灣。如果經貿戰、科技戰、網路戰升級成局部熱戰,台灣更將首當其衝。一旦情勢惡化至此,台灣只能寄望美國會不顧一切「搶救前線」,否則就只能淪為棄子。

在蔡政府以「親美仇中」取代馬政府的「親美和陸」後,美國送給蔡政府的「大禮包」裡裝的是什麼,恐不如宣傳般美好。舊冷戰時期,台灣還能從兩極結構下獲得經濟和軍事紅利;但身處新冷戰體系的「第一線戰場」,台灣要小心,切勿落到連「被保護國」地位都不可得.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