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新冠疫情延燒至美國後,美股一路下挫及出現數度熔斷,但自3月23日起美股呈現V型反彈,至6月初那斯達克指數即收復失土,7月初更頻創新高,S&P 500與道瓊工業指數亦向疫情前高點邁進。為何在美國疫情未見舒緩且經濟基本面持續低盪下,美股會出現戲劇性地迅速彈升?在台股與美股具高度相關(3月23日至7月9日相關係數達0.95)的情況下,美股走勢的演變值得台灣投資人關注。
觀察疫情爆發後引發美股跌勢的七大因素可知,如經濟基本面衰退、社群媒體氾濫、全球供應鏈危機、國際政經局勢失序等四項,依舊是抑制市場的重大風險。至於信用債市場降評風險、系統化交易盛行、主導金融市場走勢的大型科技公司等三項,卻已轉變為美股V型反彈的動力。
具體地說,在疫情蔓延之初,各國實施隔離、封鎖措施阻礙日常經濟活動,造成企業營收萎縮、失業率飆升,且首批爆發疫情的國家包括中國、韓國等生產大國,以致於波及全球供應鏈並重創經濟。同時,當代社群媒體助長疫情訊息與偽專家式的不實言論同步流傳,煽動大眾恐慌情緒,讓市場信心快速崩跌,投資人紛紛拋售風險性資產,使其價格大幅崩落。
再加上美國動輒斥責WHO親中及中國隱匿疫情,不如往日般肩負主導國際防疫、為人類減災的大任,使這場全球性疫情頓失領導中心,以及東北亞、歐洲地緣政治衝突不減,徒增政經制度面的不穩定,也為防疫添亂,使金融市場陷入不安。於是,整體金融環境充斥風險趨避的氛圍。同時,由於疫情使經濟活動產生急凍現象,讓信評機構對公司債市場降評風險升高,投資人更憂慮大批墮落天使(fallen angel,即債券信評由投資級降為非投資等級的高收益債)或將湧現。
然而,3月23日聯準會祭出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充沛資金,為美股帶來戲劇性轉折。像是先宣布無限量收購公債、投資級公司債等資產計畫,隨後又擴大收購範圍,納入符合條件之墮落天使債券,大幅緩解先前投資人對公司債的擔憂,刺激資金回流。恰好這時疫情亦出現稍緩跡象,令金融市場轉趨樂觀,改為風險追逐樣態。
再者,受疫情期間新生活樣態驅動的科技業也呈現大幅反彈,系統交易更擴大市場活力,為金融市場帶來轉機。在疫情蔓延之前,因美國科技股本益比偏高,使投資人擔憂疫情將使其泡沫破滅。不料,疫情與各國隔離政策促使線上遊戲、購物、串流平台等宅經濟大發利市,遠端工作、大數據及通訊網路需求大增,引發電商與資訊科技股逆勢反彈,高權重、產品與服務的產業關聯效果極大的科技巨頭,反而成為推動整體市場的主力。此時,近年來相當普及,且演算法設計大多是順勢交易策略的系統交易,又成為助攻大將,使美股顯著彈升。
要言之,美股當前的反彈乃得益於聯準會無限量QE對市場提供支撐,以及投資人害怕錯過賺錢機會而大膽買進。但除了科技股尚有各界對未來全球風貌憧憬的支撐之外,其餘多屬資金行情的推升。在市場一片樂觀下,前述的七項因素中,仍有四項可被歸類為拖累美股的風險。像是全球疫情未見消退,恐迫使多國再度封鎖疫情嚴重地區,導致生產、消費活動持續低迷,且全球供應鏈中斷危機亦未解除,復甦更難以期待;抑或是現下金融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脫鉤,隱示市場脆弱性大增,極易隨投資人情緒產生波動。再加上國際政經局勢失序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效應,只怕一點風吹草動,都將帶來市場反轉的可能,投資人必須戒之、慎之。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