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台灣推向代理人戰爭?
最近有關兩岸戰爭的政治人物發言與西方媒體報導,已到不勝枚舉的程度,從是否會打,到時間預測,甚至各種攻台劇本應有盡有。美國會議員今年已提出十多項涉台法案,至於美國官員與國會議員訪台也是頻率大增,似乎都有前往戰爭前線的感覺,乘坐美國軍機來台已成常態。
同時,美國頻打「台灣牌」,高調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和代表處正名?,搖擺在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拜登總統連兩次說出對台灣安全有承諾,讓蔡英文總統與民調都相信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為何有這些大幅變化?美國國會議員說是因為關注台灣民主與自由,美國官員說是由於中共軍力發展,憂心兩岸和平與台灣安全。這些或許都是正當理由,但是僅只如此嗎?
另一種有歷史與實例支持的理由,則是美國將台灣視為棋子,或是川普口中的筆尖,將台灣視為代理人,用以試探與刺激中共,亦即「代理人戰爭」(proxy war)。代理人戰爭自古就有,冷戰時期因核武器出現而廣被運用,是指強權為避免與對手直接交戰,或不願發生全面戰爭,為打擊和消耗敵人,設局利用第三者來代替戰爭。
台灣為何可能會被推向代理人戰爭?首先,主要肇因於中美權力關係的變化,現狀霸權為壓制新興強權,但要避免直接軍事衝突引爆核戰爭,轉而運用代理人戰爭策略。美國各界這兩年高舉中國威脅論,將中國視為對手,而兩岸關係緊張與台灣民主化,正好提供代理人戰爭的最佳場域。
其次,除了中美戰略競爭的結構性因素外,利益團體的代理人戰爭也是重要因素,特別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長久依靠美國國防與國際軍火的龐大利益結構;但是美國國防預算逐漸下降,軍火製造商的研發經費與採購訂單也大不如前,軍工複合體急需建構美國新敵人及新代理人戰爭。
美國軍工複合體的生態複雜,從軍火商上下游企業、國會議員、退休官員及智庫等,近年多份有關兩岸軍事評估報告及國會涉台法案都有其身影。例如日前美國會共和黨參議員提案「台灣威懾法案」,欲提供軍事融資貸款廿億美元給台灣購買美國軍備。同時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說,中國以和平或軍事手段接管台灣,是對美國經濟安全的最嚴峻影響,事實上,戴杜羅十七年前成立一間專門做美國國防部生意的科技公司,他可謂就是軍工複合體的一部分。
第三,美國民粹沙文政治日漸擴大,個別政治人物為權力鬥爭或標榜政績,從川普、潘斯、龐培歐到布林肯等,不斷擴大台灣牌的邊際效益,也如他們期待的引來中共的強烈反應,例如日前王毅與布林肯在G20會面時,王毅曾說台灣問題一旦處理失誤,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全局性破壞」,但前日布林肯回應表示,如單方面武力破壞兩岸現狀時,「許多國家將採取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方的內部配合或內生誘因,也是大國得以挑動代理人戰爭的關鍵因素;甚至部分代理人戰爭是代理方主動挑起,大國被動捲入或被借用。就台灣而言,台灣政治變遷與兩岸關係變化,一直是中美台三角關係的兩個重要自變項,敏感牽動中美關係與台海和平。例如,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主張後,中美採取共管台海穩定態勢;而今蔡政府與拜登團隊似乎在比賽刺激北京,迫不及待要踩踏那條「深紅線」。
台海戰爭沒有贏家,對台灣是破壞傷害,對大陸是發展受阻,對美國是霸權衰退。然而在中美強權競爭、美國軍工複合體及政治人物操作下,台灣恐難逃被推向代理人戰爭的命運,期待各方能以「聰明、務實、謹慎」態度,真心對待台灣與兩岸的現在與未來。
(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