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的“意料之外”,有何启示?
俄乌战事发展至今,很多地方令人意外:首先,与此前很多人预计的“闪电战”不同,战事已持续一个月,双方陷入相持,“摧枯拉朽”并未出现;第二,战场上呈现“新旧交杂”局面,既有坦克和火炮这样的传统装备“唱主角”,也有无人机、单兵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这样的网红武器“夺眼球”,同时还有俄乌双方在社交媒体上展开的“认知作战”交锋。这些意外之处值得关注、引人思考。
美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战事超过一个月,体现的是俄军的失败:这种观点认为,俄高层基于错误情报和评估结果进行了情绪化决策,缺少理性,且低估了乌方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也有西方观察家通过对各种战地影像的“解读”,认定俄军的装甲部队在乌方无人机和“标枪”反坦克导弹的打击下已经溃不成军,而俄军巡航导弹失败率很高,实战表现“非常糟糕”,并且俄军在战场态势感知、后勤和补给方面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导致推进乏力、陷入僵局。用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戴维·伯杰的话来说,俄军“没有做好应对高烈度战争的准备”。
由于反俄成为眼下美西方舆论的“政治正确”,且社交媒体消息传播具有很强的立场分野和情绪色彩,西方舆论场上涉及俄乌战事的消息存在明显的“捧乌贬俄”立场倾向性和选择性。可见,除了常被人们提及的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之外,对“制认知权”的争夺,也会成为未来战争和冲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TB-2无人机和“标枪”导弹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的讨论就是一个有关“制认知权”重要性的例子。
随着相关小视频的传播,这两种武器被西方媒体捧为“网红”,仿佛它们令俄军无法阻挡。但是,一种武器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武器操纵者本身素质,同时还和它所依托的体系是否强大密不可分。无法对付的“神兵利器”并不存在。
比如,现代化野战防空系统可以对付TB-2这样技术水平并不出众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而适当的防护装备和良好的步坦协同战术也能够克制“标枪”导弹的威胁。我们看到,俄军的“山毛榉”和“道尔”防空导弹猎杀了不少TB-2无人机。而俄军更将缴获的“标枪”集中起来,转而对付乌军。总之,如果联合作战能力强,战术战法得当,这些网红武器并非“无解”
当然,由于乌克兰战场的广袤,以及俄军军事改革并不彻底,加上俄军在军队建设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俄军在此次战事中的表现也有很明显的两面性。
一方面,俄军的表现并不像西方媒体描绘的那么糟糕。毕竟,整体的战线态势不会说谎。俄空天军在对地火力打击、压制敌方防空系统方面战果不俗;与西方的一味唱衰不同,俄军装甲力量的战果证明了这种兼顾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力量仍在现代地面战争中不可替代。此外,诸如“口径”巡航导弹和“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这样的俄军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确实发挥了打击对手重要节点的威力。
另一方面,是俄军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乌军在无人机的引导下打击俄军部队的画面经常出现,证明俄军在防御无人机方面做得并不好;而当前围绕马里乌波尔等城市展开的残酷巷战争夺,意味着作战进程的滞缓,这恐怕和俄军决策层之前的计划并不一致,此外,形形色色的装甲车辆被丢弃,恐怕说明在经过大规模的装甲部队穿插机动后,俄军的后勤保障确实出现了脱节;而乌军“圆点”弹道导弹部队至今还能够创造出击沉俄军登陆舰的战果,再次证明了打击和压制陆基远程精确打击火力平台,是现代战争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俄乌战事目前还在进行中,相关的信息非常芜杂,因而需要相对冷静的心态进行看待。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的高强度战争和冲突并非开一局电子游戏那般简单。在这个复杂过程中,有很多变量和因素都会发挥影响。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不仅根植于传统,还取决于能否将手头的资源进行最优整合,做到各个军兵种的联合作战,从而扬长避短,也和能否顺应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密切相关。
对现阶段的俄乌战事而言,进入“谈谈打打”阶段之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对峙与消耗过程。在这一阶段,谁的“血条”更厚、手中的牌更多,恐怕就更能和对手耗下去,进而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态势。由此展开的新的对垒和博弈,值得认真关注和分析。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