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Strategic Competition: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for Taiwan

<--

美中戰略競爭 台灣的機遇與風險

隨著美國公布國安戰略報告、中共二十大落幕,美中戰略競爭的大勢已然確定。戰略競爭指的是全方位、長期的競爭;在軍事、經濟、國際秩序等各種競爭對抗的戰場中,科技領域的主導權,既跟軍事戰力有關,又會影響經濟競爭地位,儼然成為戰略競爭的樞紐關鍵,也將牽動台灣乃至於全球未來十年的經濟機遇及風險。

在美國國安戰略報告公布前三周,由谷歌公司前執行長施密特擔任主席的「美國競爭力特別研究項目」(SCSP),提出了「十年中期美國國家競爭力」報告(Mid-Decade Challenges to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這份以數十位產業領袖訪談為基礎的報告,指出美中科技競爭有三個主戰場,分別是人工智慧、微電子(主要是半導體)及5G。這三個領域分別代表了數據分析及運用能力、支持科技運算的硬體與下世代傳輸網絡能力,影響範圍不僅是商業競爭輸贏,更與軍事國防能量、網路安全、認知戰,乃至於整體國力有關。該報告之所以稱為「十年中期」,原因在於這三個戰場的勝負,對2030年以後美、中戰略競爭關係的強弱有關鍵影響,因而建議美國要加速追趕,以確保2030年後的領導地位。

三周後白宮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同樣指出美國正進入「決定性的十年」。為確保美國未來十年的國家安全,美國在科技領域將聚焦於微電子、先進運算和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先進電信和潔淨能源等七個「基礎關鍵科技」,並且確保相關製造業供應鏈的多元及韌性。

交叉比對二份文件,可以歸納出美國產業及政府已有高度共識,亦即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半導體及5G將會是美國所界定的科技競爭主戰場,至於生技及新能源則是應用層面的競爭重點。這四個主戰場的重要性,是美國認定目前已出現「東升西降」安全威脅的所在。在此定位下,美國未來不但會集中資源全力發展;由過去幾年從5G、半導體、電池乃至於人才腦力的管制經驗來看,也會伴隨著回流投資升級、審查限制及禁令等「抑制措施」的升級,以及推動友邦新聯盟等建立「替代來源」的擴大。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當然感到壓力卻不會坐以待斃。習近平二十大政治報告的關鍵字,已經不再高唱「戰略機遇」,改以國家安全與巨大風險,反應出其對情勢研判的結果。在科技領域,中國大陸將加快追求「科技自立自強、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白話文翻譯,就是中國大陸無法阻止美國投資自己,但除擴大投入研發外,也會全力「脫美」來擺脫被卡脖子的困局。

台灣半導體、資通訊等在全球占有重要性,意味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而過去30年美中台三角供應鏈結構下台灣的左右逢源,更使得我們跟美中雙方都有錯綜複雜的淵源,就算要脫身也無法一蹴可幾,而需要很長的時間梳理調整。這些美中所定義的科技主戰場及未來各自的出招回應,對台灣而言不能只看到商機,更需評估衝擊。

特別是戰略競爭的概念下為達成目的,除了壯大自己外,通常也包含了利用利誘、威嚇、合作、分離等手段壓抑及貶抑對手的手段。由此觀察,半導體及5G設備等台灣已經具有「既有主導者」地位的產業,捲入戰場面對的風險挑戰可能高於機會。至於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是我國也全力投入的新興科技領域,但對美、中而言,台灣是隊友還是對手,也需要釐清。與此同時,台灣科技業多數是廣義的美系供應鏈,美國脫中要台灣加入相對自然。反觀中國大陸要脫美的「戰略攻關」過程,同樣存在以各種方式「邀請」台廠提供協助甚至加入團隊的可能,都是企業及政府要儘早推演因應的威脅。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