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事件」攪動着過去半個月的輿論場。儘管美國總統拜登首次就近期擊落的一系列高空物體發表講話時表示,最近在北美上空被擊落的3個物體與中國偵察項目無關,但是「氣球事件」對中美關係的負面影響,已難消除。事件後,中美高官首次在德國慕尼黑「非正式接觸」,顯然也透露「氣球事件」遠未收場。
討論中美「氣球事件」,首先需要澄清一個認知,即利用高空氣球進行科研是國際慣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均發放過大量科學觀測高空氣球。其次,根據《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對於中國無人飛艇這種屬於「遇險的航空器」,美國本應採取適當的援助措施。同時,在國際實踐中,對誤入一國領空的民用航空器,通常採用警告、驅離、伴飛、迫降等措施處理,並通過外交渠道和平解決。
美放「惡意氣球」
製造新冷戰氣氛
原本是一個無害飛艇的航行意外,卻被美國製造成中美外交風波。從維護中美關係的角度來看,美國顯然是一個差勁的「接球者」,出動F-22戰鬥機以導彈擊落一個毫無威脅的中國氣球,又延遲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實屬「用力過猛」。然而這樣的「接球」方式,讓美國成為了輿論的「發球者」。從製造新冷戰氣氛的角度來看,美國實實在在發出了一個殺傷力極強的「惡意氣球」。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的高空偵察氣球計劃,已經侵入了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領空」;媒體更是就此大肆炒作。「氣球事件」的炒作放大了公眾心目中的「中國威脅論」,因冷戰時候美蘇常用氣球來偵查情報,美國炒作「間諜氣球」,刻意給公眾以「冷戰重現」的觀感。這加劇了美國國內反華、恐華、仇華的情緒,也在全球範圍渲染中國的「安全威脅」。
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本月17日竄訪台灣,有分析認為這是美當局回應國內日益高漲的「中國威脅」氣氛。而這樣的行為,無疑有升級中美矛盾之險。如何讓這一「危險氣球」落地,着實考驗中美兩國。
競爭博弈常態化 考驗中美應對
美國去年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表明,其對華競爭的基本戰略已經定型,這也預示了中美未來不平坦的相處之路。競爭和博弈常態化,不時的磕絆、顛簸、起伏,將逐漸構成兩國互動的模式。而在此過程中尋求中美關係的相對穩定,對中美雙方都是考驗。
當地時間18日,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與布林肯在慕尼黑舉行非正式會面,對「氣球事件」表明中方立場,要求美方「改弦更張」、糾正錯誤。筆者以為,這一要求表明中方非常清楚美國的抹黑意圖,並看到此事件對未來的更大危害。因此,明確提出讓中美「氣球事件」落地的底線,在國際上講清是非曲直,不可任由美國抹黑。
大國相處如同乒乓對拍,是以維護兩國關係為目的、保持回合穩定,還是不顧大局、惡意發球,將決定兩國關係的不同走向。
化解危機 視乎美方能否遵循默契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雙邊關係。《上海公報》發布至今51年,中美關係經歷過1999年「炸館」和2001年「撞機」,也有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中美之路雖不平坦,但亦在相處之中形成了一定默契:一是劃底線,摒除零和思維,避免意識形態影響,雙方都要努力控制危機,避免因擦槍走火而矛盾升級;二是講技巧,注意鬥爭藝術,解決方案照顧雙方利益,鬥而不破,避免絕對主義。這些默契促成了危機的化解。
如今「氣球事件」最終能否軟着陸,取決於美國能否繼續遵循這份默契。從長遠看,美國能否改變目前政策上對華挑釁、輿論上煽動新冷戰的局面,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不僅關乎中美兩國關係,更關乎世界局勢的未來走向。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