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Leslie:’ After America’s Opportunism, a Love Letter to Depressed, Impoverished White People

<--

「致蕾絲莉」 美國投機主義後 給失落白人的情書

在所有題材都被翻玩後,電影最珍貴的還是敘事手法能否能拍出人心幽微之處。於是我們看到了電影「日麗」多重角度手法的成功、「媽的多重宇宙」以一嶄新的手法凝視一個平凡母親、「致蕾絲莉」則是以一開場便以蒙太奇手法將蕾絲莉的人生推到中樂透的高點,之後就是面對自己的殘生。

這煙花式的開場,讓蕾絲莉空轉的人生更加有層次。

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致蕾絲莉」是一部強調內心戲的作品,與「我的鯨魚老爸」一樣,看似平凡,但卻能迸發出強大的後座力。

主要是蕾絲莉這樣的中年人並不少見,企圖逃避人生的問題,卻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以至於中了樂透後,她的人生反更惘然,除了揮霍外,不知何去何從。

它是一部適合疫情後細品的電影,因它關乎於人生質地。疫情後人們發現要面對的是經濟、科技、國際連動等問題。這世界安逸的假象開始裂縫。蕾絲莉的人設則充滿了90年代以來美國的投機與享樂價值觀,追逐刺激之後,卻品到了寥落之感,蕾絲莉個人的際遇,何嘗不反映了如今盛世過去的集體茫然。

過去靠機會主義求生的她,本能地追逐著感官的樂趣,對人生沒有任何的抓地力,你從演員安德麗亞瑞斯波羅格的精采演繹,就可以感受到一個空洞的靈魂。中樂透是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但這之後她無力維持活著的勇氣,那一次幸運提早驗證了她空心的意志。

這電影如剝洋蔥般,看著一朝成功或幸運是如何考驗著人直面粉碎的勇氣。演員安德麗亞將一個有酒癮,且每日都在逃避失敗的女人演得絲絲入扣。她如爛泥一樣活法,骨子裡的害怕,都呈現在她微妙的眼神戲之中,她詮釋出那份想醉死自己的清醒,想求救的無賴,固然讓觀眾討厭,但同時能理解她何以失去了自我。

事實上,在華爾街金融幻夢之後,近年來的美國片都在省思著過去瘋狂的機會主義,造成了多少空洞的靈魂,從「游牧人生」到現在的「致蕾絲莉」都像是給美國失落「老白窮」的一封情書。電影後半的回甘,也有如「游牧人生」企圖找尋生命中的真實滋味。這部看似不慍不火,但卻純粹感人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