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2年前,國際信評機構標準爾普(標普S&P)將美債由AAA降為AA+,這是自1941年至2011年的70年間,美國公債首度失去AAA的最高評等。而且在標普的評分中,自2011年至今的12年間,美債一直維持著只有AA+的成績,再也沒有重新得到AAA。因此,當另一家信評機構惠譽(Fitch)上星期也將美債信評自AAA調降至AA+時,為何遭到白宮及許多人的嚴詞批判,令人不解。
對於惠譽的美債降評,最引起討論的並非其據以降評的理由,而是發布訊息的時間點。美國總統拜登及財長葉倫首先聲明他們對降評的不認同,拜登政府強調在「目前」這個時間點,美國的經濟復甦是全世界各主要國家中最強的,但惠譽卻「蔑視」了這個事實。
葉倫也強調「目前」美國就業市場熱絡,失業率也維持50年來最低的3.6%上下,葉倫批評惠譽忽略這些最新的資訊,採用的是「過期的舊資料」,是「荒唐且沒有基礎的」。葉倫並且宣稱國際投資人不會採信惠譽的信評,不會質疑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也不會改變其投資行為而拋售美債。
這些回應雖措辭強烈,但卻沒有談到重點。所謂債券的信用評等,評估的是如期支付利息及償還本金的能力。葉倫宣稱投資人不會質疑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但曾幾何時,葉倫才剛在2個多月前(今年5月)致書美國眾議院,並數度公開聲明表示若舉債上限無法提高(或無法暫停對舉債的限制),則極可能在今年6月1日,最晚6月5日,美國政府就將會沒有足夠的現金付款了。
葉倫當時所聲明的這種「政府沒錢付款」的情況,對許多國家來講可能匪夷所思,但在美國卻過一陣子就要真實地發生一次。這是因為美國長期陷於財政赤字,每次都需藉由舉債去彌補資金缺口,但舉債額度卻又受制於法定上限,因此一旦債務增加碰觸上限時,就會需要再一次修法去提高舉債上限,否則美國政府就會因周轉不靈而無法運作。
但是,隨著美國政治上兩黨對峙情況愈來愈嚴重,每次修法時總要以「邊緣化策略」攻防,互相提出對方不能接受的條件作為自己同意修法的前提。美國兩黨的政治角力也因此一再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神經緊繃的驚險狀況。即使至今尚未發生過無法支付利息的美債違約事件,但因兩黨協商不成因而無法在限期內新增舉債,更因此造成資金不足、政府暫停部分業務的例子,卻不少見,自1976年至今,美國已發生22次因周轉不靈而停止部分政府運作的案例。
惠譽在其降評美債報告中,特別說明降評並非源於短期性原因,而更是著眼於美國財政的結構性問題。他們認為美國除了財政赤字持續惡化,債務快速膨脹之外(目前美國債務餘額相對於GDP比率118%,是僅次於日本及義大利的全球第三高),近年來的減稅和政府支出增加,更造成財政困窘。面對高齡化的未來,如何支應社會安全捐及醫療給付的支出,也並未看到美國提出具體方案。
另外,自去年以來美國升息抗通膨,利率水準達40年來最高,舉債的利息成本隨之增加,未來債務繼續飆升的壓力也因此更高。更重要的,惠譽強調美國目前這種兩黨對峙的僵局,侵蝕對美國財政管理能力的信心,也對美國公債的信任度造成傷害。表面上看來,惠譽的美債降評似乎沒有對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惠譽所指出美國財政的結構性問題,究竟是值得深思的。
(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