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ng on Bush’s Record: Really Meritless?

<--

回顧布希政績:真是一無是處嗎?

‧徐麗玲 2009/01/17

美 國總統布希即將卸任,一般認為他是美國史上最差的總統之一。對照各方對歐巴馬的熱切期待,布希下台的身影尤其顯得落寞。不過,就在布希離開白宮的日子進入 倒數計時之際,對於其功過的評價也轉趨溫和。仔細回顧布希八年來的所做所為,似乎也不全然是一無是處,布希的歷史地位或許會有從谷底翻升的一天。

在離職前夕的最後一次白宮記者會上,布希雖然選擇性地承認曾犯下一些錯誤,對於自己的施政績效仍強力辯護,甚至一度動氣,堅稱對任內的堅實成就感 到自豪。他並強調,政策的對錯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驗證,而非短期即可論斷,顯示他對這些年來外界的抨擊貶抑耿耿於懷,並寄望歷史能還給他公道。

布希的說法,令人想起在位時同樣不孚民望的杜魯門總統。1952年時杜魯門總統的支持率僅有22%,為歷來最低記錄,但近年來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卻大幅逆轉。杜魯門時期備受爭議的政策,如今則被視為大智大勇,使他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根據美國國內的多項民調,布希的支 持率也早已跌破30%,只比杜魯門略高一些。

布希任內引發最大爭議的施政,不外乎是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對卡翠娜颶風的救災行動遲緩,以及美國次級房貸導致全球金融風暴。其中對伊戰爭及反恐行動打擊了美國的國際形象,卡翠娜颶風則是致使布希在國內的支持率一路探底的關鍵,而次級房貸危機不僅拖累美國及全球經濟步上衰退,更是嚴重削弱美 國的國力。

然而,除了卡翠娜風災造成的無能印象根植人心、不易扭轉之外,布希政府的反恐行動和經濟施政,如今都被視為還需時間檢驗才能蓋棺論定。在對伊戰爭方面,世人多認為這項決策與布希的意識型態有關,但是加拿大Dalhousie大學國際關係教授Frank Harvey的研究報告提出,如果八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是由高爾獲勝,同樣面臨911恐怖攻擊,伊拉克戰爭是否就不會發生呢?結論是未必。

Harvey教授認為,以當時911之後美國國內憤怒與恐懼交織的壓力,以及國際間的嚴重關切,軍事行動必然成為主要選項。而且高爾的外 交立場是鮮明的鷹派,較布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擔任柯林頓政府的副總統期間,就主張與伊拉克的海珊打交道應採最強硬路線,並支持對波士尼亞和科索沃的軍事 行動。更早之前,高爾也支持1991年波斯灣戰爭,以及80年代美國對利比亞和格瑞納達的出兵。因此,伊拉克戰爭並非由布希個人的意識型態所主導,也不能 僅視之為布希的戰爭。

布希政府未經聯合國同意即逕自出兵,以及以反恐為名的種種違反人權舉措,多年來受到猛烈抨擊。不過,美國在911之後未再遭恐怖攻擊,或 許即是反恐行動發揮了嚇阻作用,日後歷史學家對於布希政策的成敗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還有分析家認為,儘管伊拉克戰爭讓布希飽受批判,但未來他的歷史地位 能否提升也正是繫於伊拉克的前途。如果伊拉克能夠走上穩定的自由民主道路,與美國維持良好的關係,未來將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邦。若干年後再來回顧布希 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將會發現這是美國在中東利益的轉捩點,歷史對布希自會有一番不同的評價。

在經濟方面,次級房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風暴讓布希政府灰頭土臉,也成為布希離職前最不光彩的記錄。但事實上,布希是延續前幾任政府的政 策,真正對放寬金融規範不遺餘力的是柯林頓政府時代,金融風暴似不應完全歸咎於布希一人。布希也在記者會中提醒大家,八年前他上任時美國正處於經濟衰退, 他不但終結了衰退,還創造連續52個月就業成長的記錄,對於美國經濟並非有過無功。

諸多評論都指布希帶給美國災難,但若從全球角度觀察就顯現不同的意義。美國國力衰頹固然令人遺憾,但卻提供全球更多機會,促成多方勢力崛起。反恐行動促使美國減少對中東油源的依賴,加拿大躍升為美國最主要的原油供應國,成為加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布希政府堅持自由貿易原則,與中國維持良 好經貿關係,使得中國經濟在過去八年間突飛猛進,外匯存底快速累積,走上真正大國之路。另外如印度、俄羅斯及拉丁美洲國家,也都是在布希任內崛起為全球矚 目的新興市場,並串連組成數個新的多國組織,牽制美國主導世局的能力。

布希還有一些令人感念卻被忽視的政績,像是推動「No Child Left Behind」以拉近學生的教育鴻溝;以60億美元經費在全球進行愛滋病防治工作,照顧了數百萬名非洲病患;並且改進美國的健保措施,讓千萬名低收入老人 得以免費或廉價取藥,減輕他們的負擔等等。只不過這些成績都被反恐戰爭、金融風暴所淹沒, 此刻的布希難以擺脫失敗無能的形象,唯有寄望未來歷史學家能以不同的觀點來審視這個年代。

【2009-01-17 聯合新聞網】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