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中的海地与智利地震
之沈旭晖专栏
智利发生特大地震,场面教人想起末日电影《2012》。网上也流传种种穿凿附会的末日预言,因为“8.8级”这个级别(具体数字还在调节中),确实容易引起恐慌。单从破坏力而言,这地震远比月前的海地地震严重,但美国政府对两地地震的反应,却构成了有趣的落差。
剔除那些具体救援金额和小区筹款活动不谈,最具代表性的可算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态度。海地地震发生后,她曾亲自前往灾区视察,又决定取消前往澳洲、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访问行程,态度就像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进入紧急状态。智利地震发生后,她不但决定继续原定对拉丁美洲的官方访问,同时又表示未决定是否按计划前往已变成灾区的智利,和处理海地地震救援态度截然不同。
当然,两地地震客观上有众多不可比性。海地地震造成的大量伤亡、当地基建的相对落后、该国和美国距离的近在咫尺、美国干涉海地的传统,都让华府的关注合理化;而智利毕竟属于相对发达国家,地震造成的海啸又属全球化议题,美国不予以特别处理,也算是情理之中。
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处理对两国地震救援时,同时具有内政与外交考虑。在海地地震一刻,奥巴马政府民望处于低点,内政外交都没有得分,急需一个显示大国气派的平台,而当民主党在指标性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补选失利后,政府对海地的关注更成了有效转移国民视线的工具。在美国,援助海地已变成了社会运动,激起了大众对第三世界由上而下的感情,要再发起一波类似运动关注智利,几不可能。
这样的处理手法,教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埃塞俄比亚饥荒的举国动员式救灾。今天我们提起埃塞俄比亚时偏见处处,无视这是世界文明古国的事实,原因和美国政府极其成功的救灾宣传息息相关。埃塞俄比亚当时自然饥荒严重,但同类饥荒在非洲也有不少,却鲜有被美国如此重视,也不能让美国明星集体灌录《W e are the W orld》。事实上,这饥荒当时被当成是丑闻,因为埃塞俄比亚当时的政府刻意隐瞒灾情。当救灾变成了美国的社会运动,华府就有能力变相确认人民对政府内政外交的支持:须知美国人原来对埃塞俄比亚新政权有一定同情,毕竟美国支持了多年的埃塞俄比亚帝晚王年倒行逆施,开罪了不少人权分子。同一道理,美国的海地政策经常被国内自由派批评,但举国救灾后,美国对加勒比海“后院”具有特殊责任的理论,又变相得到肯定。
这门学问,牵涉到国家软权力的建构、硬权力的弘扬,不能否认,美国比中国领先数十年。中国邻近地区经常发生天灾人祸,北京近年也越来越积极参与国际救援工作,但工作却鲜有变成群众运动。结果一方面,内地网民经常批评政府胡乱花钱为别人救灾;另一方面,中国付出了,却往往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回报。
(作者系香港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版个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