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inishing U.S.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

<--

美國在拉美影響力漸弱/ 歐陽觀

2010-6-13

向來視拉美為安全後院的美國,先受到委內瑞總統查韋斯的不斷撞擊,以對抗式語言和行為挑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核心價值,後又有巴西帶動玻利維亞、厄瓜多爾、阿根廷乃至中美洲的危地馬拉等國,或明或暗站到查韋斯一邊,與美國唱反調。美國對於這些反美力量向來採取不以為意態度,認為在拉美掀起反美之風難有市場。不過,近期拉美地區不斷出現的仇美風氣,終於令美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評估如何壓抑這股風氣。

拉美開始走向世界

最近有美國前高官撰文,從另一個角度評論歐亞勢力進入拉美的問題,認為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日漸衰落,警告白宮在與拉美的關係上不應掉以輕心。表面上看,這是為美國當權者的利益著想,實際上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外界對拉美的影響力正在增強,二是拉美已走出受美國影響或控制的陰影,爭取獨立自主、不應再依靠美國力量的看法已經冒升。

美國對拉美的盲點有兩方面:第一,視歐洲為聯盟,認為不會向明知是美國保護區的拉美索取利益,但是,歐洲在希臘債務危機之前已經有商界以推動大型企業發展的姿態走進拉美,開始出現了拉美樂於傾斜歐洲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反過來又促動來自歐洲的經濟勢力,令其只會增強而不會減弱。雖然英國和阿根廷受困於福克蘭群島問題,關係一直處緊張狀態,即使歐洲在阿根廷人印象中被視為「侵略者」角色,但不代表拉美其他國家也與阿根廷持同樣的心態。拉美各國向來所懷的是「各掃門前雪」心態,只要有利可圖,一般不會為了他國與歐洲的緊張關係而樂於主動獻身以維持平衡。第二,亞洲此前向拉美展開經濟攻勢,表現最強烈的是日本。日本在拉美已擁有不少包括汽車和電器類等大型的高端生產項目,日本佔據拉美市場的份額較美國還要高。此外,韓國也不甘後人,現代集團在拉美可以說已有了一席重要位置,韓國的汽車及電器產品採取與日本產品對著幹的姿態,而且打價格戰。韓國看到了開拓拉美市場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價格是否低廉,因此,打進拉美市場後,韓國便打價格牌,切中拉美市場的要害,令其發展勢頭凌厲。除此之外,中國走進拉美採取的是經貿與投資互動的做法,拉美國家看到了互利好處,中國在拉美的崛起同樣被視為一股影響甚大的力量。

歐亞夾攻美國受損

有人認為,美國對拉美的評估一直處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狀況,其實不對,白宮對拉美的評估,在九十年代末期因應對查韋斯的異動而有了一系列變化,那時美國因為不能容忍查韋斯的不斷挑釁,打算繼續培植反對派把查韋斯趕下台,但不成功。之後因為膠著於伊拉克及阿富汗的戰事,加上牛仔總統小布什的強硬對外政策牽制,美國必然要把重點放在焦點戰場上,令美國認為拉美的異動還不致影響到後院安全,放緩了對查韋斯的圍剿行動。

及至今年初,美國又高調與哥倫比亞展開軍事合作,派出軍隊進駐哥倫比亞,刻意亮出針對委內瑞拉之劍,才令外界意識到美國在拉美問題上已經開始走重新控制的道路。原因在於既看到查韋斯對美國的反叛行為愈來愈激烈,也看到巴西大有失控的危機,希望在對待兩者採取強硬和懷柔的策略之下,達到打壓查韋斯氣焰和遏制巴西總統盧拉的作用。實際上,巴西在與查韋斯的合作上也留著後步,盧拉既與查韋斯在反對強權的調子上唱和,但又經常表現「金磚四國」成員的高姿態。這種左右搖擺不定的心態,正好符合美國以打擊查韋斯警告盧拉的需要,令盧拉與美國對抗的態度不可能像查韋斯那樣激烈。

美國前高官的撰文還顯示了商界對拉美利益受損的擔憂。文中舉例指出,印度隨著製造業的不斷增長,在尋求產品外銷之下,拉美便成為傾銷產品的新目標,而且採取了與韓國一樣的策略,以低廉價格打進拉美,走薄利多銷、拓展市場份額的道路,令印度產品在拉美有了一定市場。面對歐亞對拉美的夾攻,爭奪拉美市場日見激烈,自然明顯損害美國原來獨佔拉美市場的利益,加上查韋斯不斷掀起的政治挑戰,才令美國感受到再不理會後院安全問題,總有一天會出現後院難以打救的失火局面。

美須正視拉美變化

不過,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拉美在世界變革的大潮流之中,不可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跟著美國的調子起舞。查韋斯從政治角度挑戰美國,盧拉則從經濟角度與美國時有唱對台戲的表現,加上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及阿根廷等窮、小國家的呼應,說明拉美在感受世界變革中已經有了異動,只不過要一時凝成一股團結的力量還難。難的原因在於拉美各國看重本身利益難以整合而形成一股共同對外的力量。但是,既然這樣的求變心態已經形成,套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形容,就會有實現的一天。

這位撰文的 美國前高官,就是感受到美國長期對拉美策略的僵化,可能導致最終失去拉美這個後院而提出警告。但是,以奧巴馬的執政團隊而言,似乎依然認為美國目前對拉美還有頗強的影響力,而且強化控制拉美也未必符合美國的眼前利益,且必須花費一番不小氣力。因此,這樣的言論所起的只是警鐘作用,美國面對拉美的變化,看來非到出現極端局面不會認真處理。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