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人权对话不该像是谈判
2011-04-28 08:33
环球时报
摘要:中美人权对话不应该成为“谈判”,对话的前提是任何一方不认为自己有权教训对方,所以中方的坚持有其道理。由于中国是主权国家,中国把自己的政治进程交给美国编写的可能性是零,如果美方以施压为出发点同中国“对话”,它总没什么进展是注定了的。
中美人权对话昨天和今天举行,这个对话1990年开始,几经中断,到今年21年。人权对话一直没形成双方都满意的真正对话,而成了两国在价值观和政治上谈不拢的验证地,在很多时候,它还是两国国家利益摩擦的一个茬口。
美国一直是咄咄逼人的,此轮人权对话前夕,据悉美方列出一张要求中国释放在监人员的长名单。以往美方也常这样提要求,并且批评中国为何不照着办。
中国希望这是认真的“对话”,双方通过交流能理解对方眼里的人权含义,解决双方因价值观分歧造成的外交冲突。中方强调平等,学习经验也要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
中美人权对话不应该成为“谈判”,对话的前提是任何一方不认为自己有权教训对方,所以中方的坚持有其道理。由于中国是主权国家,中国把自己的政治进程交给美国编写的可能性是零,如果美方以施压为出发点同中国“对话”,它总没什么进展是注定了的。
美国政府常把向中国人权施压当成外交动作,或者作为对国内激进舆论的一种交待,希望中方能够“配合”。但很显然北京没义务陪华盛顿表演,尤其是这种表演不能伤及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社会稳定。
最近这些年中国的人权事业迅速发展,恰好这一段中美不断举行人权对话,中欧之间也有。我们不认为西方的压力对中国只有负面作用,因为任何外力的作用都很复杂,但这种压力在扭曲中西关系,是明显的。西方如果认为主要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人权进步,这个结论也是站不住的。中国人权进步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综合进步的结果。
具体的美国人常常是彬彬有礼的,但美国国家的对话态度却常常表现出进攻性,除了有对自己价值观的笃信,西方中心主义带来的强烈优越感加剧了这个差异,也鼓励了西方舆论对中国人权的盲目指责,压制了美国人了解中国价值观和国情的兴趣。
如果西方坚持以谈判和教训的态度与中国进行人权对话,这种对话最终将成为英国白金汉宫前面换岗仪式那样的样子货。而实际上中国社会有与西方认真交流的愿望,市场经济带来中国人权面上的新问题,中国不会在抵制外部经验和照搬西方做法的两个极端上做选择,中国是个善于在学习和吸纳的同时保持自我的国家,否则中华文明不会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延续几千年。
西方应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对西方的人权施压很反感,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将这解释为中国“国家宣传”的结果是讲不通的。中国社会的警惕是西方制造的,如果华盛顿等西方首都对解开这个疙瘩没兴趣,他们应当清楚,他们自己该做的努力,中国决不会替他们做。
希望中美人权对话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对话,以往的文明总是相互争高下,如果能创造文明间相互理解甚至真诚学习的先例,那么中美人权对话将对历史做出意外的贡献。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