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kaged Suffering? Ping Fu Tells America her "Cultural Revolution" Story

<--

被包装的“苦难”?

傅苹在美国讲“文革”故事

在自传里傅苹讲述了一个苦难与励志交织的故事:被红卫兵轮奸,亲眼看到老师被四马分尸,写溺婴论文被驱逐出境,最终在美国成为知名企业家和奥巴马的智囊。

傅苹在商业上的成就与她“苦难励志故事”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一个坚忍不拔的商业领袖”形象的塑造,与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密切相关。

“反省文革是很必要的,但不能把别人的苦难安在自己头上,欺骗善良的美国人。”傅苹的最早的反对者之一郝炘说。

傅苹承认部分记忆失实,并将原因归结为“情感记忆”“文化差异”和“合著者错误”。

纵使经历了四个多月铺天盖地的质疑,美籍华人傅苹似乎仍不愿低头。2013年9月末,其自传《弯而不折》中文版在台湾出版。

这本书的英文版是此前傅苹造假争议的源头。这位55岁的全球著名3D打印机制造商的首席战略官,在书中讲述了一个苦难与励志交织的故事:她在“文革”中被红卫兵轮奸,大学里因为写溺婴论文被驱逐出境,到美国从刷盘子开始打拼,最终成为美国3D界的先锋和“奥巴马的智囊”。

“修正的部分都是细微之处,我的人生故事没有改动。”傅苹在自序中坚称自己的故事是真实的,并认为外界对她的负面评论是对她的诋毁。

这段从苦难到辉煌的故事同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议——知情者公开指责她说谎。傅苹的母校苏州大学更连续发布三份声明,谴责这位昔日校友用虚假的故事伤害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在最近的一份声明中,苏大称,如果她再不道歉就要诉诸公堂。

中国的反对者们不断对其展开“人肉搜索”并披露新的“造假证据”,他们向美国移民局抗议要求取消傅苹的公民身份,并筹划出书起傅苹老底。但在支持者看来,傅苹是“所有移民的偶像”,她“所面对的那种极端、无情的污蔑”,只是又一次的“文革式语言暴力”。

傅苹1984年出国,再次活跃时已是光环环绕的商业领袖。她的“美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借力于她所塑造的中国故事——一个饱经磨难的理想主义圣徒。但来自中国的知情者们却认为傅苹的自述是对诚实、忠信和廉耻等东方传统价值的违背。

革命时代的“坏女孩”

如果你在1978年的秋天恰好经过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就会看到这样一幕:20岁的中文系女孩傅苹身穿连衣裙,脚蹬高跟鞋,走在蓝色卡其布上衣密布的校园里,她就像个异类。

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连衣裙和高跟鞋是前卫的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她是班里少有的从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的,父亲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

“她很清高,不怎么跟我们说话。”当年的返城知青、大学室友查尔明回忆道。

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傅苹却在上海姨妈的洋房里享受“娇贵”的青春。她的姨夫是上海滩鼎鼎有名的会计师。父母对她也疼爱有加。1972年到了光华门中学念高中,入团,当班长,偶尔去学工学农,别人天天手捧红宝书,她可以看到西方名著。

8岁那年“文革”爆发,姨妈家也受到冲击,父母也很快就被发配到南京近郊的五七干校劳动。对于傅苹来说,这大概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表姐余茝芳回忆,傅苹那么小还要照顾妹妹,由于不会洗清霉米,煮出的饭都是绿色的。

进入大学后的傅苹不仅外表前卫,思想也很大胆。一次联欢,傅苹演了个小品,一边念台词“敞开胸怀拥抱你”,一边做出这样的动作,台下笑成一团。同学刘步春记得,私下里大家议论了好一阵子,觉得她没有女孩子的矜持。

在国门刚刚洞开的年代,中国人鲜有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机会,但凭着一位远方叔叔的关系,傅苹可以接触到大量西方电影。大学时代,她最迷的是那些充满叛逆、励志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例如《音乐之声》《生死恋》《简·爱》和《佐罗》。

西方文化的熏陶,很快让傅苹在文学上崭露头角。1978年第一学期过半的时候,傅苹和她的同学成立了一个以伤痕文学为主的地下文学沙龙红枫社。她写的爱情小说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诵读。

解脱“文革”束缚之后的兴奋很快归于平静,红枫社运转了一年就解散了。绝大多数人选择继续苦读——1978年的大学录取率只有不到7%,每个小的过错都会影响日后的分配。

傅苹一度想这样服从命运的安排,经常早起背英文,但她称“很快发现看不到未来”,她曾为了获得好的分配申请入党,但被拒了,后来因为恶作剧地给偷吃米粉的同学下了泻药,她又遭到全系同学的排挤。

大概从大三开始,傅苹开始经常性地旷课,还夜不归宿,最常给的理由是生病了,但班主任倪均强有好几次在病假单上看到傅苹自己的笔迹。还有一次,她说她被绑架了。傅苹三番五次的撒谎,让倪均强忍无可忍。他决定向学校汇报。

1981年10月,大四上学期,江苏师院对傅苹做出行政记过的处分。这意味着,她非但没办法回南京,还可能被分配到边远乡村当老师。

她的母亲哭着找到傅苹姨夫的一位颇有能耐的好友陈斌(化名),陈的建议是出国,但必须先退学。“等分配之后再出国,会说你不服从国家分配,是叛国投敌。”陈斌说。

1982年3月16日,离毕业还有3个月,傅苹办理了退学手续,理由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恋爱失败导致的精神受挫。医院证明是她的好友秦陇(化名)托朋友弄的。但不知内情的倪均强此后为此内疚好一阵,觉得中断了一个年轻人的前程。

“为什么通往自由的彼岸竟无舟可渡?”

1984年春天,傅苹前往新墨西哥州大学补习英文,她在陈斌的担保下拿到美国签证,陈的一位美国朋友又借给她第一年的学费。

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到美国去”成为一代人的口号。和早年那些穷留学生一样,傅苹不得不靠打黑工维持生计。傅苹后来回忆,有回给人带孩子,干了8个小时对方只给她一美元。

“为什么通往自由的彼岸竟无舟可渡?”傅苹曾这样回忆起初到美国时的苦闷。

在异国,傅苹的自尊心既强烈又不失灵活。她曾与一个诋毁中国人的美国人大吵一架,但为了尽快闯过语言关赴美第一个星期就和美国人同住。很快,她又从文学系转到更有前景的计算机系,继而转学至名气更大的加州大学。

“她是一个很懂得规划自己的人。”陈斌说。但这样仍是不够的,她还需要获得一张绿卡。1986年9月,傅苹跟一个名叫Richard Lynn Ewald的美国人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

但是翻遍傅苹所有的回忆文章和采访,这段三年的婚姻从未被提及。1989年,傅苹离婚,同时也拿到了美国绿卡。

“我不愿接受生活中的种种无聊、无趣、无味、无奈。不为生存而活,要活出一个灿烂丰富的生命来。”傅苹曾这样告诉自己。

1980年代末,她考上了在全美排名第三的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在这里,她爱上了有妇之夫、计算机系教授赫伯特·爱德尔斯布朗纳。在经历多年痛苦的纠葛之后,他们最终在1991年注册结婚。

赫伯特是美国几何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赫伯特的帮助下,寂寂无名的傅苹完成了3D技术的原始积累。公开资料显示,傅苹在3D界那些颇有成就的软件和论文,赫伯特几乎都是第一作者。

傅苹后来从贝尔辞职,在伊利诺伊大学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谋得一份工作。NCSA是第一代网页浏览器Mosaic的诞生地。

1996年,他们创办了杰魔公司,开发3D软件,但是发展异常艰难。傅苹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草创期他们俩不拿工资,公司都是靠赫伯特的工资养活。后来快要倒闭了,傅苹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去垫底,赫伯特也没有说个不字。

“坚忍不拔的商业领袖”

199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亲朋好友以为她在美国混得不错,都问她借钱开公司,当时正值全民下海的高潮。傅苹拒绝了,引起了一些亲友的不满。这让傅苹很苦恼。

“我属于不喜欢做生意的人。十年以后,也许他们都成了有名有钱的商人,而我仍然是个薪水阶层,那时大概不会有人埋怨我了。”傅苹在她的中文回忆录《漂流瓶》中回忆。

《漂流瓶》是傅苹1996年在国内出版的一本书。表姐余茝芳是这本书的编辑。她回忆,湖北少儿出版社当时要出一套中国人在海外的励志故事,担任副总编辑的她想起了傅苹。因为是给孩子看的,只是要求尽量写得通俗些,并没有傅苹后来所说的政治审查。

“漂流瓶”三个字或能代表傅苹当时的处境。傅苹说,1994年写这本书的时候她还在为生存打拼,很迷茫。傅苹极少跟大学同学保持往来。她跟苏大唯一的联系出现在她的履历中。

无论是早期发表论文,还是开公司后申请科研经费,傅苹在履历中都有这一段:1982年3月,获得苏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事实上,根据苏大后来提供的学籍证明——她没有毕业,也没有拿到学位证书。

作为NCSA的主要赞助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给傅苹提供科研经费最多的机构之一。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多份傅苹申请NSF经费的简历显 示,她美化的部分还有更多,她称1982年到1983年在南航担任讲师,曾在中国出版过《两分钟童话故事》,还在NCSA领导并帮助开发了Mosaic浏 览器。NSF最终决定为傅苹提供两年的科研经费,第一年给了19万美元。

但熟悉她的人回忆,“当讲师”这段时间傅苹正在家里背“英语九百句”准备出国,那本童话故事书也只是余茝芳请她编译的作品,而NCSA官网的介绍中称Mosaic是安德森在1993年发明的,只字未提傅苹的贡献。

此时傅苹的包装能力还停留在简历层面,等到她学会讲故事包装自己是2005年之后的事。

2005年对于傅苹来说是个转折之年,当初那个号称“不喜欢做生意”的女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年,杰魔公司营收达到3000万美元,傅苹被美国《公司》杂志评为“年度企业家”并登上了封面。

一家名叫Savvy的北卡罗莱纳州的华人咨询公司声称,是他们策划了这次媒体行动。“我们帮助培训杰魔员工如何应对媒体。”Savvy公司并不讳言,是它教傅苹讲她自己的故事。

在《公司》杂志那篇上万字的封面报道中,傅苹被描述成一个“从最凄凉的极权主义走出来的冒险家”,这些凄凉的经历包括:在大学校园里被红卫兵轮奸,7到18岁没进过校门,亲眼看到老师被四马分尸,因为大学写溺婴论文被驱逐出境……

傅苹对最后一段经历讲得最细。大意是,她花了两年去调查中国的溺婴现象,1981年1月,上海最大的报纸刊登了她的调查成果,《人民日报》跟进报道,引起国际舆论谴责,联合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她被投入监狱,随后被逐出中国。

《公司》杂志的报道,让名不见经传的傅苹在美国名声大噪。她开始频繁接受美国主流媒体采访。傅苹还经常把自己跟一些大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一次采访中,傅苹说,出国前,中国政府最初拒绝给她护照,最终一位中央领导帮助了她。

身高1米5的傅苹讲话慢条斯理,时常将自我塑造成一个“坚忍不拔的商业领袖”。她曾对《福布斯》杂志说,被红卫兵公开羞辱的经历,让她摆脱了怯场情绪,这是她善于向投资者推广项目的原因。有一次,她因此筹到了650万美元。

“美国梦的代言人”

当傅苹以“反极权的科技新贵”面貌在美国名声大震时,她的祖国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她。2008年,傅苹和大学同学在苏州小聚,这是她阔别母校近30年后第一次跟同学见面。

同学王家伦记得,傅苹很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可,她说她在美国很有名。王不相信,回家百度了下,什么都没搜到。

傅苹的家人对她的成就也不太认可。余茝芳回忆,2007年,她父亲病重回国治病,弥留之际,“一提起傅苹就流泪,说她除了钱没别的东西了”。

她的同学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傅苹刚刚离婚不久。“她先生经常出轨,后来抛弃了她。”余茝芳认为,傅苹后来这本书,是为了在前夫面前证明自己。

江苏妇联主办的《莫愁》是最早对傅苹进行报道的国内媒体。采访她的韩丽晴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傅苹是通过江苏妇联的朋友找到她的。“她主要希望别人会了解自己。”后来傅苹还在南京大学做了次演讲,但并不是被邀请的,而是经由一位退休老教授介绍。

纵使在国内无人听闻,但在大洋彼岸此前的“悲惨故事”征服了美国媒体和公众,加上商业上的逐步成功,傅苹逐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传奇。当她正式出现在中国人视野时,她已在2012年获得“杰出美国人”称号。傅苹是继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之后第八位获此称号的华人。

很多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傅苹已跨越商界涉足政坛。2010年1月,傅苹获邀旁听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用来给深陷失业泥潭的美国人打气,傅苹的贡献是“扩大雇员帮助美国经济”。

这年7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成立一个创新和创业国家顾问委员会,为白宫提供咨询,傅苹是26名顾问之一。傅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每年要跟奥巴马会面三四次。

在美国,类似的委员会不胜枚举,在美国商务部官网搜寻该委员会的报道,几次例会中并没有奥巴马和白宫的身影,都是在美国商务部召开,主持人是时任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

这个普通的顾问职位,等到傅苹出版《弯而不折》时被迅速放大成为“奥巴马的智囊”,成为出版商推广时的一个重要卖点。

写这本书时,出于对英文写作能力的担心,傅苹请来美国知名传记作家福克斯(MeiMei Fox)操刀,她负责口述。福克斯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之所以答应,是因为觉得“傅苹是美国梦的代言人”。

在书中,傅苹补充了许多新的受难细节,听上去,比之前的更加凄惨。比如8岁时被红卫兵抢走;在儿童集中营中长大;父亲被发配到中俄边境砍了十年的树;被老师用手指验孕;遭到政治迫害和绑架等。

到了美国,她又碰到了新的“苦难”。例如,到美国第三天就被一个越南裔美国人绑架,她在美国餐馆里打工被好莱坞巨星史泰龙骚扰。

2012年12月底,《弯而不折》上市,并迅速占据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好评像潮水一样涌向亚马逊的官网:“这个女人是自由、勇气和未来的象征。”“她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英雄的生活。”

傅苹的事业也因此迎来顶峰。2013年1月,全球领先的3D打印机制造商3D Systems公司决定收购杰魔公司,傅苹在新公司里被任命为首席战略官。

最深的恐惧

针对傅苹的质疑浪潮是在一位名叫“Lin”的华人发帖之后引爆的。2013年1月,Lin以“文革”亲历者的身份在亚马逊网站发表长文,对傅苹“红卫兵强奸”、“无法上学”等说法挨个进行驳斥。

这很快引起海外华人和国内网民的回应,人们在亚马逊网站上留言,不断搜集傅苹的各种“说谎”证据,还给出版社打电话要求将《弯而不折》撤出书架,并向不明真相的顾客赔偿损失。

郝炘,西雅图的自由撰稿人,傅苹最早的反对者之一。她将线索抖给《纽约时报》驻北京的记者Didi。“反省文革是很必要的,但不能把别人的苦难安在她自己头上,欺骗善良的美国人。”

2月,她和Didi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傅苹的报道,郝炘参与了很多求证工作。例如,傅苹称她被越南裔美国人绑架过,绑架发生地点是阿尔伯克基市,可他们在当地警察局里找不到有关此事的记录。

外界的质疑,似乎无法改变某些美国人对傅苹的观感。“扒粪者”郝炘很快被《纽约时报》解雇,同时该报发文力挺傅苹,还有美国作家撰文称“这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发起的一场抹黑行动”。

傅苹自己也没有承认错误的意思。2月,她在《赫芬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伤心但不屈服》的博客,称这场抹黑运动让她的感情受到了年轻时的虐待。

2013年6月下旬,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傅苹一再说,不要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细节上,要看到她大的故事。“整本书只有5%是写中国不好的,95%都是写中国好的。”

随着质疑的深入和升级,尤其是昔日同学纷纷站出来指责其造假,傅苹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她承认部分记忆失实,并将原因归结为“情感记忆”“文化差异”和“合著者错误”。

傅苹承认,她没有亲眼看到老师被红卫兵“四马分尸”。“小时候经常听到这类故事,在噩梦中常常出现这类场景。”她对英国《卫报》解释说,“但我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见的。”

此外,“手指验孕”那段,她认为这是合著者福克斯的笔误;而“被中国驱逐”之说,也归咎于福克斯用以吸引读者之举;“取得苏州大学学位”则是十年前公司一个马来西亚女孩粗心大意;而调查溺婴的往事,她则以“保护知情人”而拒绝透露。

最终,傅苹的母校无法忍受傅苹对待“谎言”的态度。6月份,苏大连续发布两份声明,公布多份证据称傅苹捏造了苏大的许多经历。她的同学和老师也决定站出来,还原历史真相。

傅苹说她感到非常惊讶。“我感觉母校被误导,这对我是有一些伤害,我决不会对母校说任何不尊敬的话。”傅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苏州大学的第二份声明中,苏大要求美国图书馆协会取消对傅苹的演讲邀请,以防毒害美国年轻人,但演讲还是如约开始了。

2013年6月29日中午12点,位于芝加哥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年会现场,听众稀稀落落,傅苹身穿裙装从屏风后闪出。“文革”依然是她演讲的主要内容:“我的父母被送到农村劳改集中营。在红卫兵的看管下……”

三个月后,《弯而不折》的中文版在台湾出版。“在我人生故事的最小细节,都成了嘲笑的话柄……我最深的恐惧,就是再次遭受羞辱,似乎一语成谶。”在中文版自序中,傅苹这样写道。

About this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