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政府為了強行通過服貿、貨貿、自經區,不惜二度召開立法院臨時會,援引華爾街日報社論批我「自甘落後」,並由前經濟部長張家祝演出辭職苦肉計,甚至公開誣衊在野黨基於大義之抗爭為惡鬥之際,殊不知一場對台灣將造成嚴重傷害的美中貿易大戰正在形成。以我太陽能業者遭美方課徵重稅看來,台灣企業顯然已被當成中國的幫凶,致產業陷於崩解危機。由此可知,簽訂FTA固然是台灣必走之路,但跟誰簽、怎麼簽,亦即在全球經濟板塊相互擠壓下,台灣要站在哪一邊,才是問題的核心。
探討中美貿易大戰的根由,必須由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以及美中台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分工角色的轉變入手,方可了解其可能之衝擊,及台灣如何選擇最有利的位置。而起頭必須先了解中國經濟崛起的特色,乃是利用廉價勞工、政策補貼、租稅優惠,與外商(特別是台商)資金與技術,歷經三十年才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而,中國至此顯然已不再滿足於扮演純粹生產者的角色,有意將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代工產業,轉型為品牌、技術的自主性產業,走向世界市場。誠然,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是其發展品牌的先天優勢,但其人均國民所得仍未達發達國家水準,因此可以養大「山寨」、「白牌」,卻仍無力培植世界級品牌,與全球一流企業競爭。最後,中國企業仍得走回頭路,重拾低成本的老步數,藉由低工資與政府補貼進行一場不公平的貿易戰爭,造成其他國家企業不敵,倒閉或裁員,不僅引發失業問題,並且壓低其他國家勞動者薪資,遂引動全球貿易紛爭。
而此種貿易衝突在中美之間尤其激烈。特別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台後,其振興美國經濟之道,乃是吸引製造業回流,創造美國製造業的文藝復興,若是坐視廉價的中國商品席捲美國,非但製造業復興無望,美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地位更將被中國商品取代,則美國失業率降低必定無解,經濟成長亦無製造業的引擎做為動力,只好繼續仰賴華爾街的金融煉金術,維繫繁榮的假象。此一發展跡象斷非歐巴馬所樂見,於是中美經濟矛盾不斷加深,最近美國對中國採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中國也頻頻對美國科技業包括蘋果、高通、微軟等所謂「八大金剛」,進行反壟斷調查與輿論攻擊,即是雙方貿易衝突白熱化的徵兆。
而這場貿易爭戰攸關台灣利益重大。過去世界經濟板塊的主要結構,美國是品牌商與消費者,中國是生產者,而台商則扮演中介角色,接美國品牌廠的訂單,再利用中國做為生產基地。這個長久以來相安無事的結構近年來卻出現新的變數。中國不但欲發展品牌,而且大力扶植其本國零組件供應鏈,而美國廠商雖然在市場上與中國品牌為敵,卻也不斷增加對中國供應鏈的直接下單。換言之,台商在此一結構變遷中正迅速被邊緣化。不僅如此,美國對我太陽能業者課徵不下於中國廠商之重稅,讓台商不但未拿到好處,還被當成替罪羔羊,陷入兩面不是人的窘境。此一發展態勢顯示美國與中國、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都出現同樣質變現象,即競爭遠大於互補,因此台灣不可能再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必須有所抉擇,才不致像太陽能業者遭到雙方夾殺。
平心而論,縱觀當前國際經濟局勢,台灣應該與美國站在一起,才符合本身的最大利益。令人憂心的是,馬政府卻做了另一項選擇,要與中國緊密相連,悍然推動服貿、貨貿、自經區,企圖將台灣經濟綁在中國。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日前指出,台灣四十%的出口是到中國,沒有一個亞洲國家像台灣這樣依賴中國,台灣必須要尋求和其他國家簽署FTA,並進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擴大內需。威爾遜之言,對照美中台經貿關係之分合,更見深意。總結來說,振興台灣經濟,除了站對邊,擺脫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尤甚者,要讓製造業在台灣生根,才是經濟再起的根本。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