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兩岸的超極強國美國與中共,關係錯綜複雜,從早先明顯的敵對、冷戰、圍堵,到體育互相交流、外交相互承認,甚至互相提升為「重要戰略伙伴」。這七十年來兩者的關係,外觀看來似乎漸入佳境,然而在背地裡,雙方爾虞我詐,笑裡藏刀,互相爭作霸主,卻又各自否認。其實,美國自詡為「世界警察」,以維持全球和平為名,動輒出兵他國,實際上是為了維持其經濟利益與霸主地位;至於中共長期支持不結盟國家組織,也積極援助亞非落後國家,而且中共不像美國動輒干涉他國內政,因而更得到亞非國家的支持。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原本更加固若金湯,但隨著中國快速崛起,讓美國有芒刺在背之感。尤其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緊密,開始先建立「東協加一」(後來加入日、韓,成為「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區,最近東協與中共更擴大建立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組織,截至目前已有16個國家談判加入,中共幾成盟主。美國也不甘示弱,對於在2006年由新加坡、汶萊、智利與紐西蘭發起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由消極的冷處理,轉為以龍頭老大身份積極推動,由最初的4國(P4)迅速擴大到目前總數12國談判加入,雙方分庭抗禮可見一斑。
為了牽制中共,美國更積極表態支持日本對釣魚台的主權,與菲律賓、越南也積極軍事合作,呼籲中共在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島及鄰近海域要節制,對於中、越在南海的鑽油平台糾紛表態支持越南,也與南韓合作協防北韓,藉此節制北韓背後的支持者中共。
換言之,經由籌組國際經濟組織及與個別國家的防衛合作,美國正在強化對中共的圍堵。圍堵之目的,除了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更鞏固其全球經濟利益。在經濟利益上,中共已經不再只是仰人鼻息的「世界工廠」,逐漸成為與美國、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市場」;面對同時是「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的中共,美國採取從各方面加以打壓的策略。
長久以來,美國一再鼓吹全球化與自由化,除了在經濟學理論上證明全球化與自由化能夠增進全球民眾的經濟福祉,美國本身更是全球化與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表面上好像為了自由貿易而付出重大代價,事實上是美國以美元特殊的鑄幣權地位,換得來自世界各地超額的貿易與服務。然而,美國除了印鈔票換得實體資源之外,也關切國際貿易對其本身產業與就業的影響,並分別由三個途徑處理:在外匯匯率上,經常監視其貿易對手國政府是否有操控匯率的不公平競爭手段;在產品價格上,監視其國內產業是否受到國外競爭者以低價傾銷(dumping)手法進行不公平競爭;在進口產品的價格結構中是否有外國政府以任何形式的補貼,壓低產品價格形成不公平競爭。
開發中國家產品輸美,經常被美國政府指控匯率操控、傾銷與補貼。對於匯率問題,美國常透過政府間談判處理,以其強大的國際政經優勢地位施壓;對於被指控傾銷與補貼的產品,則課以極高稅率的「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俗稱「雙反」稅)。幾個月前,盛傳美國對中國輸美的太陽能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極可能課以顯著高稅率,因而讓台灣的太陽能業者,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因「轉單」效應,營收與獲利大幅提升。
然而,7月26日美國商務部「初判」台灣與中國的太陽能面板與電池都有低價傾銷的現象,因此判定台灣業者平均加課35.89%的稅率,雖然低於中國業者47%的稅率,但台灣廠商對美國的判決都感到出乎意料。
其實台灣廠商是被美國政府拿來墊背的,以中國政府的強悍,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課反傾銷稅時,把台灣廠商也拉進來,顯示其無預設立場。台灣廠商應該只是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時的陪客,在反傾銷稅的「終判」可望不致再陪榜,最後被課徵的反傾銷稅應可望大幅低於大陸廠商。
由於美國對中國輸美產品動輒施以「雙反」調查,甚至課以重稅,中共方面最近也還以顏色,祭出早於2008年8月1日生效的「反壟斷法」反制,並且為了顯示沒有針對性,對於歐美知名企業都進行調查;舉凡高通、微軟等美國資訊業者,賓士、奧迪、寶馬等知名歐洲汽車業者,都進行反壟斷調查。在汽車產業方面,據傳日系的豐田、本田和日產也遭到池魚之殃。依照中國反壟斷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廠商,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因此被調查的廠商都忐忑不安。
事實上,這一波的反傾銷與反壟斷是美、中兩國在國際政經角力之後,各自在其國內繼續捉對廝殺的續集;不過,雙方為了顯示大國風範及無針對性,這一架打來卻使許多無辜的「路人甲」也都受傷了。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